重要公告:
| 注册 服务热线:400-608-1178

中国历代青铜镜鉴赏

作者/来源:池福民发表日期:2019-06-182396
我国在远古的时候,人们通过河流、水塘发现静止的水可以照人,于是慢慢延伸到最早期用陶盆盛水作为镜子照面梳妆打扮。铜器发明后,用铜盆盛水,鉴形照影。《说文?金部》释“鉴”为“盆”,所以说盛水的盆(鉴),就是最早的镜子。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人们发现光滑的铜面能照人,商周时期开始试制铜锡和银铅等合金技术制作铜镜。
在我国,夏、商、周被称为“灿烂的青铜器时代”,然而到春秋战国以后,青铜器逐渐衰落,被更先进的生产力代表铁器所取代,但青铜镜的制造和使用并没有衰落,相反,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可以说,古铜镜在青铜文化的大家族中是独立和自成体系的,或者说是青铜文化的延续。历代铜镜的铸造工艺、铜质、纹饰、铭文等无不反映特定的时代背景,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及风俗习惯等。
青铜镜的发展过程
明月如镜,皎洁的月亮像镜子一样,所以早期铜镜像月亮一样以圆形为主。春秋战国之前,铜镜是只有王公贵族才用得起的奢侈品,寻常百姓要照自己模样,只能端一盆水来看水中的倒影。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鉴”字,意为盛水的金属容器,盛水后可以用来映照,因而“鉴”字就成为了铜镜最常见的别称,习语“以铜为鉴,以正衣冠”便由此出。
青铜镜在制作上是很注重形制美的,最早制成圆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形状也多样化了,然后制成长形、方形、菱花形、葵花形、亚字形、六方形等,其背面铸铭文及各种图案,正面配钮以穿系,便于悬挂、手拿、携带,青铜镜面磨光做镜子,可清晰照人。我国最早发现的铜镜是距今4000多年历史的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面较原始的小型铜镜。商、西周和春秋时的铜镜发现稀少,战国已很流行。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汉镜出土数量最多,说明已经普遍使用。到了西汉中叶后经济繁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冶炼工业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得到了提高,铜镜成为生活的时尚品,由于社会的需求量大,铜镜制作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合金配方更先进、工艺精湛、镜背铭文、图案丰富多彩。到唐宋时期铜镜的形制、纹饰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明清时期因为玻璃的诞生及广泛的使用,加上玻璃水银镜清晰轻便,携带方便,成本低,铜镜失去了市场,逐渐淘汰退出了历史舞台。
青铜镜生产的原材料及铸造方式
青铜镜的冶铸材料主要是铜、锡、铅合金矿,郴州地区是有色之乡,柿竹园铅锌矿、桂阳宝山铜矿、黄沙坪铅锌矿、香花岭锡矿等,自古郴州就开采这些金属矿产,所以为青铜镜的生产具备了条件。根据我们郴州地区文物处抢救性挖掘出土的青铜镜来看,战国镜和汉镜品种、数量多,工艺先进,图案漂亮。其出土的锈色黑漆古、绿漆古较多,成为我地铜镜特色,被文博界誉为铜镜出楚南。
铜镜在铸造时采用两种方式;“开放式”和“合铸式”。“开放式”只用一块镜范,镜范没有注口和注沟,浇铸时镜范平放,由上倾入溶液。从出土的青铜镜中见到的是“合铸式”较多,即每镜有两块陶范,镜背范上雕刻花纹,中央刻有铸镜钮的凹部,并用与范同质的粘土作一短细的棒形的“沙芯”,横嵌在镜范的中部。镜面范刻成凹形平面,然后将两范合而为一。铸镜时将注口向上直立,慢慢注入铜溶液,待溶液冷却后,取出铸造好了的镜子,经过研磨就可以鉴容了。
各时期青铜镜的特征
早期的铜镜,纹饰比较简单,商代纹饰以几何纹线条为主;西周和春秋多为素镜;战国时期纹饰有山字(三山至六山)、虎纹、龙凤纹、螭龙纹、花叶纹、连弧纹、菱形几何纹、卷云纹、羽翅纹等。图案多采用地纹衬映主纹手法,主纹地纹相映成趣;西汉早期主要纹饰有草叶纹、连弧纹、几何纹、蟠螭纹、凤鸟纹、动物纹等,粗线条的主纹下有细密的地纹;西汉中期地纹消失,主体纹饰更加鲜明突出。纹饰以四乳钉为基点,均匀划分四个区。草叶纹、连弧纹仍然流行,另有四乳神纹、博局纹盛行;西汉晚期为禽鸟,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铜镜边缘也装饰流云纹,三角锯齿纹,双线波纹;东汉中晚期纹饰上的变化较大,形态各异的神兽、禽兽、龙虎、车马人物画像等题材成为铜镜的主体纹饰。这些纹饰往往采用高浮雕的手法,立体感极强。
魏晋南北朝铜镜纹饰常以民间故事为题材。此外,还出现了佛像图纹,这也是该时期铜镜的一个显著特点;隋唐时期为瑞兽,凤凰,鸳鸯,鸾鸟,双凤,葡萄,团花,宝相花,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宋代装饰题材中多为写生画的缠枝花草、鸟兽鱼虫、山水楼台、小桥流水人家以及陶醉在自然美中的“隐居”者;元代图案呈高浮雕。纹饰有八宝如意、五子登科等、状元及第、双鱼纹等;明代和清代纹饰主要有三元及第、福寿双全、寿山福海等。下面分享一下我收藏的部分铜镜: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
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繁荣和发展的时期,是铜镜由稚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铜镜的铸造中心由北开始向南迁移,当时楚国为战国时期最重要的铜镜产地。
 
图一、战国 四山镜
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铜镜的纹饰也有所变化,四山镜的山字由粗短变得瘦削,在山字间配有花瓣纹、长叶纹、绳纹,相当繁缛。还出现了五山镜、六山镜。
四山镜三纹钮,方钮座。主纹为四山纹,山字的底边与方钮座平行。钮座的四角伸出的花瓣,作为四个山字的间隔。山字的右侧点缀花瓣,地纹为细密的羽状纹。做工精细,纹饰美观。
 
图二、西汉 四乳四虺镜背
 
图三、西汉 四乳四虺镜面
铜镜圆钮,圆钮座外有四组三直线加一孤线纹,外一周凸弦纹,主纹为带座四乳及四虺纹相间,四虺钩形驱体,二端同形,在身躯外侧各饰一鸟,身躯内侧为站立的小鸟,共八鸟,空白处有线条纹相填素宽缘。这块四乳四虺镜,品相一流,黑漆古包浆亮丽。
 
图四、西汉 日光草叶纹镜
圆形,兽钮,四叶钮座。方格内铭文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四乳钉两侧各有二叠式草叶纹,四角花叶为一苞二叶纹,边缘为十六内向连弧纹。
 
图五、西汉 昭明连弧铭文镜
圆钮,圆钮座,座外一周凸弦纹圈及一周内向十二连弧纹带,内有清晰的线条纹,两栉齿纹内有铭文:“内而清而以而昭而光而象而夫而日”,此镜地子平整模版清晰,铜镜黑漆古包浆漂亮,外素宽缘。
 
图六、东汉 环乳半圆方枚神兽镜
高浮雕,大圆钮,内区三神人及三兽,神人帔帛端座,兽的身躯及兽前方各有一凹面环状乳,共六枚。三兽头部高突,高浮雕的兽头比主神还要明显,其外一周凸起的半圆方枚带,半圆中为圆涡纹,共十一枚,每枚中有三叶瓣形相同,方枚中各一字。外一圈短栉齿纹,外区铭文,窄卷云纹缘。图案漂亮,包浆上乘。
 
图七、东汉 长宜子孙八连弧云雷镜
圆钮,四叶纹钮座,四叶间各一字为:“长宜子孙”,其外一周短斜线纹和一周凸弦纹,再外为内向八连弧纹,连弧间有花叶纹和变形小字纹,两周短斜线之间有八组云雷纹,云雷纹为圆圈涡纹与对置的双重三角纹组成,素宽缘。
 
图八、东汉 八乳鸟纹规矩镜
圆钮,四叶纹钮座,座外弦纹方框及凹面方框各一,其间折绕十二乳及十二地支铭: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方格外八乳及规矩纹区分的四方八区纹饰配置是:青龙配羽人,白虎配瑞兽,朱雀配一鸟,玄武配蟾蜍,外区铭文为:“尚方作镜真大巧,上有山人不知老,渴饮玉泉于”。两周锯齿纹夹双线波纹缘,工版清晰,品相上好。
 
图九、东汉 龙虎对峙镜
圆钮,圆钮座,高浮雕,座外一龙两虎夹钮对峙,龙虎张口吐舌,身躯弯曲,部分压在钮下,主纹外一凹面圈带加双锯齿纹,素边缘。
 
图十、唐 海兽葡萄纹镜
海兽葡萄镜以伏兽作钮,是唐代最为常见的铜镜品种。画面以海兽、葡萄作主要花纹,用凸起的连珠纹高圈把镜背分成内外两区,内区有四只海兽围绕镜钮作同方向奔跑状,其外葡萄枝蔓交缠;外区则以缠枝葡萄与展翅飞翔或栖立歇息的小鸟相间,最外一周用宝相花作边饰。造型厚重,构图富于变化,图像高凸出镜背呈现出高浮雕效果,是中国古代铜镜艺术的精品。
唐代铜镜在造型上突破了汉式镜,创造出各种花镜,如葵花镜、菱花镜、方亚形镜等等。图案除了传统的瑞兽、鸟兽、画像、铭文等纹饰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是铜镜铸造技艺发展的鼎盛时期,海兽葡萄镜的出现,是高浮雕艺术创造性的实践。它布局清新明朗,流畅华丽,自由活泼,生气充沛,柔美自然,带给人们新的美感视角冲击。
 
图十一、唐 四鸟菱花镜
菱花形,内切圆形,圆钮,主题纹饰为两只展翅飞翔的鸾鸟,一对尾随行走的鸳鸯,间饰折枝花叶,边缘饰蜂蝶和卷叶小花。
 
图十二、宋 双龙戏珠镜
圆钮,钮座两边两龙相对,形成双龙戏珠之态,高浮雕纹饰细腻,刻工精致,双龙腾云驾雾,程祥瑞气象,钮下三足鼎,象征国泰民安。主题图案外一圆弦纹,外形如盛开花状,边缘规整,属宋镜精品。
 
图十三、元 双鱼镜
这面双鱼纹镜上的鱼纹,形象写实,丰满生动,并与水波纹、涟漪、水草配映一起,使画面洋溢着一股幸福、吉祥、欢乐的情趣,因而格外招人喜爱。
      纹饰造型采取现实主义的手法。鱼张口鼓鳍,尾鳍翻折,大鳞片,长背鳍。高浮雕的双鱼纹四周饰有动感强烈的水波纹,水波纹层叠有序,双鱼前后左右装饰的浪花、水草,使得两条头尾相接的鱼儿充满活力,更显亲热,生动地再现了双鱼在水中畅游的场景。水波纹较强的画面装饰作用使得元代双鱼纹镜图案更加的生动鲜活,生动地表现了双鱼在泛波的水流中浮游觅食的活泼状态。
      元代双鱼纹镜以其灵动的生活气息,高超的艺术审美情趣,精湛细腻的铸塑工艺,为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世人为之赞叹不已! 
 
图十四、明 五子登科铜镜
“五子登科”指的是后周窦禹钧教子有方,他的五个儿子先后考中进士的故事。在传统社会,皇榜题名是头等的大喜事,意味着“鲤鱼”跃进了“龙门”,光宗耀祖,从此就是不一样的人生了。一家有一个高中就已经很荣耀,一下子有五个儿子高中简直是天大的喜事!难怪窦禹钧会被时人及后人欣羡不已,连他家五子登科的事都逐渐演化成一个典故、一个吉语,时常为后人所引用,或铸在铜镜上,或描在瓷器上,成为一个吉祥的符号,祝福着每个拥有者门楣兴旺、仕宦发达。这枚明代的“五子登科”镜圆形圆钮,镜座外有对称的四个凸起的方框,框内楷书“五子登科”四字。此镜外饰弦纹一周,包浆自然,为明代制作特征。
 
图十五、清 状元及第铜镜
“状元及第”指科举考试中考中进士,明清两代只用于殿试前三名:状元, 榜眼 ,探花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民间制作的“状元及第”铜镜,抒怀着普通百姓渴望在科举考试中考中状元,藉此改变身份地位的希望。清代铜镜一般沿袭明代的铜镜图案,但纹饰已趋粗略简陋,不工整。但镜体厚重,镜径大,铜质中一般铅锌量增多,故黄铜质显粗糙。此镜外饰弦纹一周,底卷缘,包浆自然光亮,一看就是经过岁月浸淫的传世品。
铜镜辨伪:首先是听声,用手敲击铜镜,通过铜镜发出的声音来辨别真伪。由于新老铜镜在制作时,铜、锡、铅等原料配置的比例不同,因此,其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老的铜镜普遍声音比较低沉、圆润。而新仿的铜镜声音比较清脆,甚至是刺耳。看形;观察铜镜的形状,从形状上对古铜镜的真伪进行辨别。为保证铜镜能具有真实、清晰的效果,古人在铸造铜镜时,镜子的大小和弧度有严格的比例关系。一般来讲,小一点的铜镜可以看到比较平缓的弧度,超过20公分的铜镜就基本是一个平面,看不出明显的弧度起伏。而新仿的铜镜弧度与镜子的大小普遍不成比例。辨锈;新仿的铜镜上的锈是后做上去的,把它放在水里会出现几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它不沾水,有锈的地方它不沾水,是逆水的,就像荷叶沾水一样的感觉。做上去的锈是很容易除掉的,真锈通常是红斑绿锈,从铜胎生出,有层次很牢固去不掉。 闻味;把铜镜沾水以后用鼻子闻,新仿制的铜镜通常会有硫酸味、碱烧过的那种臭味、铜腥味。而老铜镜一般有一种铜香味,就是出土后的泥土香味。
古代铸镜技术,充分展示了工匠精神,在长期的生产中,不断积累铸造铜镜的经验,使技艺达到了娴熟的水平。他们用智慧和创造才能,创造出的许许多多精美绝伦的铜镜,使今天的人们在欣赏和研究这些精湛的艺术品时,不能不为古代的灿烂铜镜文化而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