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 注册 服务热线:400-608-1178

如何尽量避免打眼

作者/来源:周兴佳发表日期:2016-06-07717

  在藏界古玩行,“打眼”的意思是东西没有看准,将假货看成真货被人蒙了。买了打眼货不但赔钱,还要丢人现眼,所以发现打眼后,物主往往会锁起来不给人看,以免同行笑话,有碍名声。

  不过,虽然打眼之后谁都不愿声张,但真实情况是,在古玩行里,没有哪位藏家敢说自己从来没有打眼的经历。甚至一些历史名人也曾遭遇过打眼。光绪年间,湖北总督张之洞奉诏进京,其间游琉璃厂,看到一只巨瓮,器型奇诡,色彩斑斓,上面还布满了蝌蚪一样的篆籀文。张之洞对其一见钟情,与几位博古通今的幕僚一同鉴定,认为这是一件古人之物,遂以两千两银子成交。张之洞得到这件心仪的古物后十分得意,把它小心陈放在书房窗外,并给里面灌满水,放置了几尾金鱼,还命工匠拓印数百张,分赠僚友共赏。然而有天晚上,雷声大作,暴雨倾盆,张之洞早晨起来到庭前看时,那只巨瓮早已不知去向,地上只剩下一堆稀泥和数尾死去的金鱼。原来,这只所谓的巨瓮“古物”,竟然是泥做的伪品。其实,在藏界传说中,张之洞这段打眼故事并不为奇。当代藏家白明曾著书《打眼》,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很多打眼的故事,如讲述制贩假三彩马的“秦琼卖马”、介绍假黄花梨骗局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那才叫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实际上,打眼是“博弈”的结果。搞收藏免不了打眼,不管资历高低概不例外。因为收藏需要鉴定,而鉴定是一种“眼学”,是对比、淘汰、排列等经验的综合运用。当收藏经验够用时,买进真东西的把握就会大一些;而当收藏经验不够时,这时如果遇到一件无法用固有的经验和知识去解读的东西,而此时事主又以为机会不等人,一旦错过就没有了,那么事主很可能就要进行一次“博弈”——这种“博弈”的结果,往往就是打眼。很多打眼者都在犯同一个错误:可以不懂,但不能不买,买回去再翻书、找人看。结果,发现买错了就只能扔在床下自认倒霉。

  那么,怎么才能尽量避免打眼呢?首先,玩古董要量力而行。就是说,就收藏知识而言,收藏者一定要清楚知道哪个方面是自己的长项,从而谨慎地涉足自己经验生疏的领域。有位藏家,在鉴别瓷、砚、翡翠等方面有些成绩,然而他不满足,总想开拓一下新的领域,于是有一天,他兴冲冲地淘回了两块一米多长的竹简,嘴里还不停地说:“发了!发了!”其实,他花费几万元买来的这个“古董”,价值不过几百元钱。这位藏家之所以打眼,就是因为没有量力而行。再者,玩古董要切忌虚荣之心。一些收藏爱好者之所以屡屡打眼,就是因为虚荣心在作祟。这些收藏者往往稍微懂得一点门道,待商贩一捧,自己就头脑发热忘乎所以,以为自己真的道行很深。这样情形下买回的东西自然要悔之晚矣。可越是这样越有苦难言,更不好意思回去找人家:人家并没有逼你买啊。所以,收藏要想不打眼,就要心如止水,戒除虚荣之心。

 

 

 


上一篇:收藏的风险

下一篇:银元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