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 注册 服务热线:400-608-1178

江山迤逦 人间形色--正观堂十七世纪单色釉特展推荐

作者/来源:梁晓新发表日期:2016-11-272581


                                                                                   

江山迤逦 人间形色--正观堂十七世纪单色釉特展


展览时间:2016.12.03 - 12.20

展览地点:北京正观堂

仅供预约鉴赏,备有精美展览图录,将于12月上旬出版。

预约及订购图录,请电邮 bj1028@163.com


我对明末清初转变期一直充满了一种向往式的好奇。在1600-1700这百年里,中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转折和剧变时期,文化艺术与商业贸易的繁荣,伴随著风雨飘摇的国仇家恨和崩塌析解的伦常信仰,江南名士们在仕途无望的绝望中,奋身入世,把绝世才情与激情都化作了画堂锦园裡的巧做宝器,这是一个崇尚个性张扬、心性解放的时代,江浙地区崛起的富商与中产阶级,开始在文人名士们的各种品味雅趣指南里找到了精致生活的乐趣,到处充满了物质享乐至上的欢愉,到处也充满了纵乐的困惑。


瓷器当然是生活中首先被注意到的器具。景德镇官窑御器厂自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輟烧后,民窑摆脱皇权钳制,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辉煌时代。庞大的外销订单与繁荣的内销市场刺激了民窑作坊在规模与质量上的双飞跃,文人雅士们积极参与瓷器的设计与製作,使这个时期的瓷器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艺术巧思与充沛鲜活的创造性,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文人趣味。


十七世纪转变期的瓷器,一直吸引著欧美学者与藏家们的浓厚兴趣,著名的英国巴特勒爵士珍藏即是典型。然而学界与藏界的焦点长久以来均集中在青花与五彩瓷上,在这两个品种的研究与收藏上,可谓成就斐然,而同时期的单色釉瓷却一直受到了忽略。实际上,从造型的创新设计与釉色的探索发明上,十七世纪窑师们的努力与成就一样不遑多让。康熙二十年(1681年),臧应选奉旨驻镇督烧御瓷,宣告了清代御窑厂的重启。被誉为“开国大造”的臧窑器,“土埴腻,质莹薄,诸色兼备,有蛇皮绿、鱔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犹佳。其浇黄、浇紫、浇绿、吹红、吹青者亦美。迨后有唐窑犹仿其釉色”。这是《景德镇陶录》中对臧窑器的赞美,可见诸色色釉瓷才是臧窑器的最大成就。从窑烧技术上来看,制作单色釉瓷的难度要比青花与彩瓷要高很多,而康熙御窑厂在首次正式烧造中就获得如此成就,这肯定是来自窑工们之前无数次的技术探索与累积。


清代单色釉瓷器的艺术顶峰毫无疑问是在雍正窑,但是这个荣耀与成就的基础,实际上是建筑在十七世纪作品上。官窑瓷器的设计制作,不可避免地落入了官家皇权的管制当中,而十七世纪无拘无束、追求天真纯美的艺术风格,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一种风格鲜明的文人情趣与美学追求。正观堂一向以艺术性与美学高度作为鉴藏标准,这个主题展醖酿已久,通过细致的观察与十分耐心的寻觅,我逐渐蒐集到这一组35件美轮美奐的十七世纪单色釉瓷器,它们大多来自上个世纪欧美大藏家的旧藏,出处显赫,无论釉色与造型,都是极为罕见的作品,属於非常个人的偏爱与执著,也是上世纪老一辈欧美中国瓷器收藏大家们艺术品味的集中体现,这个展览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此类专题特展,对研究转变期景德镇瓷器艺术的成就,提供了另一个不同的视角与观点。


晚明至清初的意象,是遗世独立的苍然和临花照水的淡然,把浓情以淡墨写出,以出世来念恋俗世,这一组十七世纪单色釉瓷,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以最纯粹的釉色和简约的造型勾勒出一个乱世中的美的传承印跡,诞生于纷乱的红尘之中,却映照出最天然纯真的心灵光芒。


一色,即一切色。江山迤逦。人间形色。


正观堂主人

2016年冬


以下甄选五件展品先睹为快



A VERY RARE AND FINELY POTTED WHITE GLAZED AND CARVED SLEEVE VASE

Shunzhi (1644 - 1661), Qing Dynasty   Height: 30 cm
清 顺治 白釉刻芭蕉麒麟纹筒瓶
高:30 釐米


来源:
香港私人珍藏
Private Hong Kong Collection
日本私人旧藏
Private Japanese Collection


说明:作修长的直筒状,短束颈撇口。胎骨密致沉实,白沙底,极坚硬细白,有细密同心圆鏇纹。外壁刻通景麒麟芭蕉图,有一簇簇V形符号象征草地,刀工硬拙凌厉,层次分明,构图舒朗简约,口沿下垂蕉叶纹一匝,罩白釉,釉光肥厚明润,泛青灰色。


筒瓶又称象腿瓶,為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左右出现的创新器型之一,流行於崇禎、顺治时期,这种修长优雅的造型,富有极强的简约设计感,尤多见於顺治。传世所见此类筒瓶,多為青花或五彩,麒麟芭蕉图亦為此时流行纹样,常见為青花或五彩绘製,如本器白釉剔刻花者,极其罕见,未见著录,或為孤品。此筒瓶剔刻纹样与同时期青花五彩作品完全一致,如象征草地的V字纹都一模一样,但剔刻手法更突出视觉立体感,无论从胎质、刀工、器型的轮廓线条,都体现出“硬”的气质,这是承接了晚明以来的遗风。著名的巴特勒爵士珍藏一件稀有的顺治白釉刻芭蕉凤凰纹花觚,另可参阅北京故宫珍藏的三件顺治青花麒麟芭蕉纹笔筒、大盘及造型尺寸相若的青花筒瓶:


参阅:
1、Shanghai Museum, SEVENTEENTH CENTURY JINGDEZHEN PORCELAIN FROM THE SHANGHAI MUSEUM AND THE BUTLER COLLECTIONS, Shanghai Shuhua Chubanshe, 2005, catalogue no. 66.
上海博物馆 编《上海博物馆与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纪景德镇瓷器》,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图录第66.
清 顺治年间 白釉刻划纹觚   高:45釐米
巴特勒家族收藏

2、陈润民 主编《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瓷器类选 第一卷 清顺治康熙朝青花瓷》,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图版第30。
清 顺治 青花麒麟芭蕉纹笔筒   高:18.2 釐米

3、Edited by Palace Museum, COMPENDIUM OF COLLECTIONS IN THE PALACE MUSEUM - CERAMICS 23 - SHUNZI (1644 - 1661) AND KANGXI (1662 - 1722) PERIODS OF QING DYNASTY (III), Hebei Publishing Media Group, 2013, catalogue no. 6 & 48.
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 | 陶瓷编 23 | 清 顺治 康熙(三)》,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教育出版社,故宫出版社,2013年,图版第6,第48。
清 顺治 青花花鸟纹筒瓶   高:30.8 釐米
清 顺治 青花麒麟芭蕉纹大盘   口径:34.5 釐米



A VERY RARE SMALL AND FINELY POTTED LANGYAO COPPER RED GLAZED BOWL
Kangxi period ( 1662 - 1722 A.D.)   MD: 11.4 cm
清 康熙 郎窑红小碗
口径: 11.4 釐米



来源:
伦敦马臣氏
Marchant, London


    说明:深弧壁,敞直口,短圈足微内敛。胎质坚致细白,通体内外施高温铜红釉,釉色深沉华丽,釉面气泡丰富,呈半失透状,釉汁垂流感强,口沿处釉薄而露青白色灯草边,近足处釉流积凝厚,足内刷荡透明釉,煅烧成浅苹果青色。

这种发色深沉浓艷、斑驳古拙的高温铜红釉,即為典型的康熙郎窑红色。从文献记载来看,郎窑是以高超的仿古技术著名,尤其是永宣成诸窑名品,其中又以仿宣窑宝石红器出类拔萃,达到了刘廷璣《在园杂记》中所描述的“其摹宣成,釉水顏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极难辨别“的境界。这件造型端朴大方的小碗,可以明显看出宣德红釉的风味,应该是郎窑红中最為成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台北故宫珍藏有一件尺寸大小与釉色十分相似的宣德刻款宝石红釉小碗,应该是这种郎窑红碗的母本。

高温铜红釉烧造技术极其复杂困难,成本极高,绝非普通民窑所能承受,復烧失传已久的永宣宝石红,更是一项康熙时期不惜代价所换来的成就。郎窑红能成為歷来中外收藏家们最為推崇的釉色之一,绝非偶然,这种看似简单的红里,美是一种凝静而含蓄的微笑,在恬淡的背景音乐里慢慢绽放。极近处看去,珠沫攒星的釉层里彷彿可以看到星辰宇宙,浑然天成,这是郎窑红最殊胜迷人之处。参考:


    参考:
1、National Palace Museum, CATALOGUE OF THE SPECIAL EXHIBITION OF SELECTED HSUAN-TE IMPERIAL PORCELAIN OF THE MING DYNASTY, Taipei, 1998, catalogue no. 119
廖宝秀 等 编辑《明代宣德官窑菁华特展图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出版,1998年,图版第119。
宣德六字楷书暗刻款 宝石红釉小碗   口径:10.2 釐米



AN EXTREMELY RARE AND VERY FINELY POTTED SUSANCAI GLAZED AND LOBED SQUARE WATERPOT
Kangxi period ( 1662 - 1722 A.D.)     Height: 4.5 cm
清 康熙 素三彩虎皮斑釉瓜稜式方水呈
高: 4.5 釐米


来源:
日本私人珍藏
Private Japanese collection

    说明:水呈作扁方形,身开瓜稜,顶有十字形方口,外壁施白、黄、绿、紫四色彩釉,色斑斑块交融浸润,釉面莹薄明亮,器身连双层深绿釉券门式方形底座同烧,方足内满施翠绿釉。

所谓素三彩,是指以浇黄、浇紫和浇绿等三种低温铅釉為主的色釉,创烧与明成化年间,至康熙开始大量烧造。这个水呈是康熙素三彩中的特殊品种,俗称「虎皮三彩」。清末寂园叟撰《陶雅哦》(卷下四十九)曰:「以茄、黄、绿三色晕成彩斑,曰虎皮斑也。法国人初颇嗜之,此素三彩之权舆也。」传世康熙虎皮三彩的作品有很多,各大博物馆均有收藏,绝大部分為各种尺寸的碗,亦有多穆壶、盘、动物塑像等,文房器物则极為少见。这件瓜稜式带座水呈,造型方中带圆、精巧别緻,釉色清新明快、釉面光润莹然,连足内的绿釉都纯净无杂,甚為难得,无论釉色与造型,均带有典型的康熙特点,是一件气质独特的文房嘉器,堪可把玩。遍查出版,并无相似水呈出现。
出自日本私人珍藏,附银质水勺与日本锦囊原桐木盒。



AN EXTREMELY RARE AND FINELY POTTED IMPERIAL YELLOW GLAZED SQUARE BOWL

Kangxi period ( 1662 - 1722 A.D.)   Wide:10.1 cm
清 康熙 御制黄釉方盏
口边长:10.1 釐米


来源:
李根诺德庞莫尔氏珍藏 第254号
Reginald Howard Reed Palmer, MC DL ( 1898 - 1970 ), Collection No. 254

    展览(EXHIBITION):
伦敦东方陶瓷学会1948年《明清单色釉瓷器展》,展品第58号。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Exhibition of Monochrome Porcelain of the Ming and Manchu Dynasties, London, 27 October - 18 December 1948, catalogue no. 58.

    说明:形如方斗,方直口,四面斜直壁,光素无纹,内外施黄釉,釉层薄而润,釉色淡雅清新,平底无釉,胎质细白,有铁黑疵渣点。

方形碗或盏是晚明嘉万时期较為常见的器型,或与此时道教流行有关,入清则很少见。这件方盏的黄釉釉色较浅,釉面莹然,是康熙早期的特徵。黄釉是明清皇家专用垄断之釉色,严格禁止民间烧造。《明英宗实录》卷一六一,正统十二年十二月甲戍条载:「正统十二年十二月甲戍,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都察院榜喻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貲,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可见管制与惩罚之严酷。又《国朝宫史》卷十七载:「清代,皇太后、皇后用裡外黄釉器,皇贵妃用黄釉白里器。。。」,黄色的地位与重要性,可见一斑。内外全黄的瓷器,是仅供皇帝、皇太后、皇后三人专用的最高级别的器物,也专供皇家祭祀之用,亦因如此,这件方盏虽无款而仍可定為官窑无疑。由於黄釉器的身份地位原因,在造型设计上鲜见别緻新奇的作品,方形器则更是难得一见。


此方盏出自1948年伦敦东方陶瓷学会举办之明清单色釉瓷特展,為上世纪上半叶伦敦著名收藏家李根诺德庞莫尔氏珍藏之一。庞莫尔氏在1948 - 1963年间任职英国著名饼乾企业 HUNTLEY & PALMER 之主席,于1924年开始收藏中国艺术品,从多个著名古董商处购入一系列重要藏品。庞默尔氏活跃于伦敦东方陶瓷学会,曾多次慷慨借展多件重要陶瓷珍品与展览活动,包括1950年的清代彩瓷展(35件)、1957年的明代艺术展(6件)、1964年的清代艺术展(6件)。此件罕有的黄釉方碗代表了庞默尔氏独特的艺术品味与眼光。考据仅见另一位以专门收藏中国单色釉瓷器著称的著名英国科学家兼收藏家爱德华霍尔教授(Professor EDWARD THOMAS HALL 1924 - 2001 ),藏有两件康熙黄釉方盏,一件尺寸形制几乎完全一样,另一件尺寸稍小,碗底带《敬恩堂制》楷书刻款,在伦敦佳士得专场拍卖中卖出;著名的伦敦收藏巨擘大维德爵士则藏有一件无款铜红釉方盏及一件黄釉金彩螭龙耳方盏,底带《涵星砚斋》楷书刻款,此两件方盏现藏大英博物馆,均被馆方定為十九世纪水呈,断代似乎可以继续探讨。见:



参考:
1、Christie’s London, The E.T.Hall Collection of Chinese Monochrome Porcelains, 7 June 2004, Lot 74
伦敦佳士得拍卖,《霍氏珍藏重要明清单色釉瓷器》,2004年6月7日,第74号
康熙 黄釉四方碗两件
霍氏珍藏编号 101与 105.

2、A copper red glazed square water-pot
19th Century   Height: 6.7 cm
From the Sir Percival David collection, PDF.594
铜红釉方水呈 高:6.7 釐米
大维德爵士珍藏,编号:PDF.594

3、A yellow enamel glazed square water-pot, with spreading sides and gilded dragon handles
Base with incised inscription of HanXingYanZhai, Diameter:10.2 cm
From the Sir Percival David collection, PDF.546
黄釉金彩螭龙耳方水呈 口径:10.2 釐米
大维德爵士珍藏,编号:PDF.546



AN EXTREMELY RARE AND FINELY POTTED TURQUOISE GLAZED MEIPING
Kangxi period ( 1662 - 1722 A.D.)   Height: 20 cm
清 康熙 孔雀绿釉梅瓶
高:20 釐米

来源:
香港朗仕朵夫旧藏
The Ronald W. Langsdorf Collection
威尔米尔格里葛斯珍藏 第663号。
Vermeer & Griggs Collection No.663

    说明:标準梅瓶样式,瓶小唇口微外翻,短束颈,圆丰肩,肩以下渐敛,微撇足,内圈足。通体施孔雀绿釉,釉面玻璃质感明亮,釉层清澈透亮,无气泡,釉下开极细鱼子碎片纹,足内刷透明护胎釉,呈米黄色,亦开细片纹。

孔雀绿釉是以铜為呈色剂的氧化焰中温釉,发色翠碧鲜亮、华美冷艷,类似孔雀羽毛而得名,在中国的单色釉中显得十分独特。孔雀绿釉是中亚与西亚伊斯兰装饰艺术中常用的釉色之一,故富有浓郁的西域风味,但中国古代的孔雀绿釉在化学组成上和波斯和伊拉克地区的孔雀绿釉存在很大差别,它们是中国陶工们自己的独立创造,与古代波斯和伊拉克地区孔雀绿釉的烧造技术无关。早在宋代,磁州窑就开始烧造孔雀绿釉,至明代,山西又烧造成功法华彩,其中的 「法翠」即為孔雀绿釉。景德镇官窑孔雀绿釉瓷器则是在明正德时期趋於成熟,清早期至康熙时期品种开始丰富多样化。

单色釉瓷器讲究造型的优雅与釉色的莹彻,这是收藏单色釉瓷器的两个主要标準。转变期创造出许多新造型,对传统经典的器型在继承之餘,也有新的詮释。这件优雅的梅瓶,瓶口与腰身做了微妙的变化,显得更加婀娜挺拔,釉色明亮光洁,是康熙时期难得一见的精品。参考一件来自英国私人旧藏的康熙孔雀绿釉梅瓶,带康熙年号刻款,其釉色特徵与本件梅瓶几乎完全一致,但造型比例稍逊,釉色亦偏黯淡,於伦敦邦瀚斯拍卖中成交。

Ronald W. Longsdorf - 朗仕朵夫氏原為美国商业设计师,后来移居香港。他於1984年在著名古董商布鲁耶兹处买下两件官窑黄釉瓷器后开始进入中国陶瓷收藏。郎氏主要关注十九世纪的官窑瓷器,因其出身為专业商业设计师,故对瓷器釉色与造型也感触敏锐,别有青睞体会,遂收藏了一组单色釉瓷器,此件孔雀绿釉梅瓶即為其中之一。1980 -1990 年代正是香港拍卖市场清代官窑瓷器开始成為主流的时期,对於无款的单色釉器的关注与研究显然不足。此批单色釉器纯粹出於个人兴趣与偏爱收集而来,却正好对应了上世纪早期老派欧美收藏家们的收藏品味与时尚。

    参考:
Bonhams London, 12 May 2016, Lot 67
A turquoise-glazed baluster vase, Meiping
Incised marks and period of Kangxi   H: 17.8 cm
伦敦邦瀚斯拍卖,2016年5月12日,第67号
清康熙 孔雀绿釉小梅瓶
「大清康熙年製」楷书刻款   高:17.8 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