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 注册 服务热线:400-608-1178

名门雅趣——走进南京博物院馆藏浅绛佳器

作者/来源:吴含发表日期:2016-12-243793

 说到晚清浅绛彩瓷,大家脑海里立刻就涌现出以程门为首的一大批浅绛彩绘大家。毋庸置疑,浅绛彩瓷集瓷器、国画、诗词、书法、篆刻这五种最具中国化和书卷气的艺术于一体,第一次集体有意识地署上创作者的名款和纪年,形成中国陶瓷史上的两个重大转变,即瓷上绘画由御窑匠人和民间匠人向文人的转变,由“描”向“写”的转变。从而将瓷绘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创作,使一批有个性且在纸绢画上有不凡功力的文人画家一反官窑程式化的描摹手法,在瓷上浑洒笔墨,尽情抒写胸中逸气,创造了中国瓷绘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


南京博物院

从当今存留的浅绛彩瓷作品看,时代大多集中在清同治和光绪两朝。而南京博物院作为中国内地第二大博物馆、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浅绛彩瓷虽在南博30余万件作品中显得微不足道,但在浅绛爱好者眼中,却不失为一座宝库。现将南博几件作品展示出来,共飨师友。

 

光绪许品衡浅绛绶带牡丹纹花盆

撇口,上腹直挺,下腹在胫部弧收,圈足。内壁半截施釉,涩胎处见明显旋坯痕,釉底。在光绪瓷中,工艺堪称精湛,釉面平滑,足端胎釉结合处整齐。外壁绘绶带鸟、牡丹、天竺;另一面题诗:“袅袅风前张翠幙,姣姣枝上度玉梭。几日绿阴添绿色,一时黄鸟占南柯。”下署“庚子荷花月下浣仿唐人之法于珠山,许品衡。”

 

光绪张子英浅绛牡丹白头翁纹花盆

光绪官窑中这种绘有牡丹纹的花盆,规格大小不一,此系小号,是这一类花盆的标准器。直口,斜腹,平底内凹。内壁半截施釉,釉底。画面为一对白头翁栖息于牡丹花枝头,旁题诗句:“富贵绵绵到白头。”下署“戊戌之秋月,张子英写。”绘子英阳文方章。

 

光绪许品衡浅绛题诗花鸟纹方花盆

方唇,沿面内折,直腹下收,平底,圈足。内壁半截施釉,釉滴淋漓,砂底。方口外沿描金,已蚀,外壁釉面泛粉白色,有明显的波浪纹。瓷面一面为牡丹、荔枝、山石、绶带鸟;另一面绘山石牡丹,芦苇游鸭。两个侧面墨书题诗,下署“仿南田老人之画意于珠山大雅室西窗”和“许品衡写”。

 

光绪浅绛彩名家诗画方花盆

这件平折沿,口沿起边线,斜直腹,胫部有凸棱,角足。白釉泛鸭蛋青色,有波浪纹,内壁半截罩釉。外壁四面均以诗句配画。这些山水画,不仅与一般常见的瓷画图案不同,而且也不同于晚晴出现的浅绛彩瓷画,属于晚晴瓷画中的另类,数量屈指可数。花盆四面瓷画上的题词分别为谢灵运的“托身青云上,栖崖揖飞泉”;杨万里的“幸自寒林俱淡笔,却将浓墨点栖鸦”;陆游的“风力渐添帆力健,橹声常杂雁声悲”;高启的“淮山暮钟起,楚水春帆漾”。

 

光绪周友松浅绛彩品茗图花盆

平折沿,缘边起阳线,直腹,圈足。内壁半截罩釉,砂底。白釉釉面呈波浪纹。外壁所绘品茗图,乃元代以来文人学士常用的中国画题材,晚清民国的瓷画上也有出现。画面上题诗云“七碗曾闻添逸趣,一瓯也可助豪情。”七碗茶是一个典故,出自唐代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诗出后“七碗茶”即成文人们称颂饮茶的典实。花盆外壁诗画落款:“仿瘿瓢子先生笔意。辛巳(光绪七年,1881)仲秋月写于菖浦珠山厂之文湖草堂。周友松。”旁绘朱文印章。

 

光绪周友松浅绛彩李白醉酒图花盆

所绘“太白醉酒图”在晚清文人瓷画中常见。画面上李白醉卧于梧桐树下,两童子趁机偷饮,刻画惟妙惟肖,花盆另一面墨彩书写杜甫《酒中八仙歌》的诗句:“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唤来呼上舡,自称臣是酒中仙。”诗后题款:“辛巳仲秋写于昌江文湖书屋,周友松作”。

 

光绪周友松浅绛彩攀桂图花盆

花盆的正面绘两童子手持刚刚攀折的桂花枝条,中国古代称状元及第为“折桂”,所以另一侧题词“攀桂图”,点明了画面的主题。瓷画落款:“壬午夏四月仿瘿瓢子笔意,周友松。”旁绘“友松”阳文篆书印。壬午为光绪八年(公元1882)。瘿瓢子为清初著名画家黄慎的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