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 注册 服务热线:400-608-1178

黑釉瓷的佼佼者——宋代建窑

作者/来源:陈平发表日期:2018-01-03809

黑釉瓷的佼佼者——宋代建窑

建窑是宋代著名黑瓷产地之一,以产带条状纹的黑釉盏而驰名,为宋代兔毫盏的著名产地,建窑也因此成为建窑系黑釉瓷器的命名窑场。宋代建窑制瓷工匠以细致纯熟的制作工艺,将流畅实用的造型、精光内蕴的釉色和匠心独运的斑纹和谐地统一于建窑产品中,使之屹立于宋代黑釉瓷器制造的巅峰。

 建窑坐落在今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后井和池中一带,北距水吉镇约5千米,西距建阳市约33千米,南距建瓯市约50千米。窑场分布在芦花坪、牛皮仑、大路后门和营长乾等处,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考古资料表明,早在唐代中晚期,建窑已开始烧造瓷器。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建窑的鼎盛时期,元代开始衰落,乃至停烧。建窑以烧造碗(盏)为主,兼有少量灯盏、钵、高足杯、罐和瓶等器型,其造型古朴,胎体厚重、坚硬,胎色灰黑(俗称“铁足”),釉汁肥厚,胎釉坚密温润。发掘出土的建盏底部,有的刻有“供御”(池中出土较多)、“官皿”、姓氏、数字等铭款。发掘者推断,其年代为北宋中晚期。此外,在水吉镇池中村还发现了建盏废弃物的堆积层,该村位于南浦溪畔,可能是古代仓储中心和水路运输码头所在地。

  说起中国茶道,人们一定会联想到宋代的斗茶和茶文化史上著名的斗茶用具——建盏。宋代建窑的兴起与宋代上层社会饮茶、斗茶风尚有关。宋代斗茶用半发酵的膏饼,斗茶之器则用建盏。黑釉建盏造型秀丽典雅,纹饰精美,具有良好的保温性,最适合斗茶。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称:“盏色贵黑青,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彩色也。”此外,《宣和遗事》也有“政和二年……又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嘉瑞茶赐蔡京饮之”,文中提到的玉毫、异毫盏等宫廷御用茶盏,均指今天所称的建盏——兔毫盏。上至宋徽宗、日本皇室、韩国朝庭,下至坊间布衣百姓,都对建盏推崇备至,其主要魅力在于建盏表面变化万千的斑纹。即使普通的黑釉盏,在显微镜下观察其釉面,也可见其釉面布满北极星般的星星点点,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据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宋代建盏是永磁体。用之盛水,有磁化功用。 

 建窑黑釉属于古代结晶釉的范畴,大抵可分为乌金(绀黑)、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和杂色等类。

 第一类是乌金釉。它是建窑较典型的釉色。乌金釉乌黑如漆,也有的黑中泛青,呈黑褐色或酱黑色,上乘者亮可鉴人。

  第二类是兔毫釉。即在黑釉上透析出黄棕色或银白色流纹,状如兔毫,俗称“金兔毫”和“银兔毫”。探究兔毫的形成原因,可能是建窑兔毫盏的胎中含铁量高达9%以上,在高温烧造中,釉下气泡将铁质带到表面,然后流成条条针状,形成以黄、白、褐、蓝为主的窑变色,其中以黄、白、蓝色居多,人们俗称“金兔毛”“银兔毛”及“蓝兔毛”,还有的称“金银兔毫”。 业内习惯以“兔毫盏”作为建盏的代名词。

第三类是油滴釉。指在乌黑的底釉上散布着无数具有金黄色或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斑点,形似油滴。有“金油滴”和“银油滴”之分。斑点大小不一,直径一般为数毫米,小者只有针尖大小。油滴也是一种结晶釉,其形成机理大抵是由于在烧成时铁的氧化物在该处富集,冷却时这些局部逐渐形成过饱和状态,并以赤铁矿或磁铁矿的形式从中析出晶体所致。“油滴”盏是建盏收藏中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品。

 第四类是鹧鸪斑。建窑遗址出土的“珍珠斑”纹建盏可能就是宋代文献中的“鹧鸪斑(黑釉点彩)”品类。“鹧鸪斑”纹比“油滴”纹更能突出纹饰的立体感、美感。目前,传世或出土的宋代“鹧鸪斑”纹建盏器底多刻有“供御”款,为宋代闽地贡品。其瓷片标本少之又少,完整器更是凤毛麟角。

 第五类是曜变,在黑色的地釉上聚集着许多不规则的圆点,圆点呈黄色,其周围还有红、绿、天蓝等彩色光晕在不同方位的光照下闪耀。曜斑广布于盏内壁,且色随影变。垂直观察时呈蓝色,斜看时则闪金光。以夜空中耀眼的星体和神秘的光芒来形容这种特有纹饰,以“曜”加以强调。曜变实际上是特殊的油滴。由于耀变盏的烧成带有极大的偶然性,故传世甚少。传世品国外仅日本收藏4件,从不轻易示人,每4年展出一次,每次数月。安徽省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藏有一只出土曜变盏。此外,浙江武义窑址见过此残片。

 第六类是杂色釉,如柿红釉、酱釉、铁锈斑纹等。此外,仅建窑和建窑系的遇林亭窑烧制金彩盏。 建窑的杰出成就表现在变幻莫测、绚丽多彩的釉色方面,黑瓷釉色变幻无穷,黑釉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建窑黑釉属于古代结晶釉的范畴,含铁量较高。在高温熔烧过程中,由于窑内火候的高低和气氛的变化,使釉面产生奇特的花纹。这些釉面花纹与华丽的彩绘或繁缛的装饰不同,它们是釉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中产生变化的结果,有如神助,具有神秘的艺术魅力。建窑建盏制作(烧制)技艺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其制作与技能性主要表现在原料配制、成型装饰和高温烧成诸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