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收藏圈子里,一提起“王胖子”,很多人都会肃然起敬,为啥?眼“毒”呗。
“王胖子”是王连勤在圈内的雅号,他从事收藏几十年,眼光好,鉴别能力强,连很多港台地区的大收藏家,在大拍卖行买东西前,都会恭敬地请他帮着“掌眼”呢!
那么,王连勤是如何练出这双“毒”眼的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一个字——磨。
一、钟情于一件藏品,往往是因了一份情结
王连勤是密云人,1986年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在到北京的面粉九厂工作。那时每到周末,他都会去琉璃
厂、大钟寺闲逛,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卖瓷器、玉器的古玩店,当时,一看到这些老物件,他的眼前一亮:这些坛坛罐罐的在老家那边几乎家家都有,我也可以做这个买卖啊!
那个时候,他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几十块钱,但是,每次从老家收来各种老物件拿到琉璃厂、大钟寺等市场上一转手,一件就能赚个几十上百,最高的竟卖了三百多元,“当时,看到搞这个能赚这么多钱,非常兴奋,不过有时从老家收到特别喜欢的物件随手就卖掉了,自己也觉得很可惜,于是,就开始收藏了!”王连勤说。
他最喜欢的藏品是瓷器和木器,特别是对老木器情有独钟。
在他的藏品里,有一个清早期的黄花梨小半匣,是他最钟爱的藏品之一,他说,小时候,奶奶对他特别疼爱,那时,奶奶就有这样的一个小半匣,主要装一些钱物、房契之类的东西,是奶奶的陪嫁物,而且,被放在家里板柜的最下面,“我那时候小,好奇呀,有一次就给偷着拿了出来,没想到还是被奶奶发现了,慌乱中小半匣摔在地上把盖子都摔裂了,奶奶虽然没有责骂我但是能看出来她非常伤心。这个事一直记在我的心底,觉得对奶奶总有一份歉疚。”从开始搞收藏的时候起,他就在寻找同样的小半匣,一直到2012年的时候,他到承德平泉,在当地的一家古玩店见到了这个黄花梨的小半匣,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他二话没说就买了下来。
“其实,对于收藏者来说,钟情于一件藏品,往往不是因为它值多少钱,而是因了一份情结。”王连勤说。
二、别总梦想着捡漏
在他的藏品里还有一件木器,名叫清早期小叶紫檀松竹梅纹笔筒,在笔筒上还有两个标签,第一个标签的内容是“内杂6”,而另一个标签的内容是:“梓枟(紫檀)刁花(雕花)笔筒,价6.——”。
这个笔筒是2008年他从扬州的一位藏友手里以1万元的价格购来的,他说,“那位藏友2002年在扬州文物商店,以6块钱的价格购买了这个笔筒,而且,标签一直保留着,我后来买下来后,也一直保留着这个标签,现在这个笔筒的价值超过了10万元,也算是捡个漏吧!”
说到捡漏,很多初涉收藏的人都希望有捡漏的机会,能够一夜暴富,王连勤在给学生授课时,他的学生也常问他这个问题,王连勤说,想要搞收藏,就不能总梦想着捡漏,说俗一点,就是不要总梦想着用买假货的钱,买到真货!在收藏界,关于捡漏的“神奇”的故事确实时有发生,不过如果能捡到漏,也是靠着经验、实力和鉴别能力,仅凭运气是不够的。
他就曾有过这样一次经历。
2007年,在收藏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王连勤,在圈子里也算是小有名气了,当时,他的一位朋友告诉他:知道你喜欢收藏木器,在张家口崇礼有一位老太太家里有一个黄花梨的案子,正在出售呢,快过来吧!
放下电话,王连勤当天就开车去了崇礼。那位老太太的家看上去很破旧,她穿的衣服也是破破烂烂的,在阴暗潮湿的堂屋里放着一个看上去很旧的木案子,老太太说,这个案子是她公公的爷爷当官时留下的,怎么着也有100多年了吧,祖上说这个案子是黄花梨的,很值钱呢!
王连勤听了老太太的这个故事,又看老太太一脸诚恳的样子,就信了,“那个案子我也很仔细的看了,基本上断定就是黄花梨的,而且老太太出的价格低于市场上黄花梨家具的价格。心想着这回可捡了一个漏,谁知道买回来到家再仔细看,才发现竟然是白酸枝的!”
他经常向自己的学生讲这个故事,以此来提醒他们,在搞收藏、鉴定的时候,总想着捡漏,有可能就会打眼,而且,一个人的名气再大,如果仅凭着自己的一点经验是不够的,要不断学习,不断地到产地去看,不断地投师学艺,因为在收藏和鉴定的时候,面对那些藏品,就像是在和历史捉迷藏。那是一个人用自己的智慧、学识和经历,与时间、与历史玩的一场神秘游戏。只有当时间和灰尘被拭去,真相被你逐一打开,才会有那种快感和成就感,而这绝不是靠运气就能得到的。
三、我们“藏”的是文化,更应做文化的传播者
王连勤的鉴别能力强,眼“毒”,除了来源于他不断的学习之外,也来源于他在生意场上“赚”来的经验。
刚开始走进这一行的时候,王连勤确实曾想只做一个小古董商,由此,他接触了大批的北京的古玩店老板,“他们是见过世面的,是古董鉴定行业里真正的专家、行家,他们精明,他们在这个行里磨练出了各自毒辣的眼光和嗅觉。”王连勤说,那时候,没事的时候就跟着这些有十几年经验的古董店老板讨教、切磋,而且,在这期间他还认识了故宫博物院的吕成龙和耿宝昌等前辈,经常向他们讨教,并受到了他们的赏识,倾囊而授,最终练出了自己的一双“毒”眼,一双“慧”眼。
他说,这一行里的大古董商,既是鉴定专家,也肯定是收藏家,你看哪家里没有几件镇宅之宝,那是绝对不会出手的,而他自己想做的就是像张伯驹、孙瀛洲那样的集文化人、古董商、鉴定家于一身的收藏家。
在他的家里有一件瓷器,名叫光绪仿乾隆清花矾红龙纹鹿头尊,他在刚入这个行的时候,在北京的一家古玩店里见过,一见之下,就特别喜欢,但当时标价近万元的价格,让他望而却步。2012年,保利春拍,在预展上,他再次见到了它的身影,那一次他准备将其收入囊中,但最终拍卖价叫到了85万,再次失之交臂。直到前年,他的一个藏友从英国打来电话,说在一个朋友家里见到了鹿头尊,问他要不要了,他当即回电,并请藏友代买了回来。
历尽波折,为什么一定要购买这件瓷器呢?他说,很简单,一是喜欢,二是因为文化。
鹿头尊从康熙晚期创烧,是模仿青铜器中尊的造型而创,收口,双耳为鹿首,腹部上敛下垂,龙是五爪龙标志着清代宫廷皇帝用品,且存世非常的少,这件鹿头尊虽是光绪仿乾隆的,官仿官的作品,底款书写大清乾隆年制,属于典型的仿乾隆官窑器做法。“鹿头尊,既展现了古代青铜器的造型,又融合了乾隆、光绪官窑的制法,同时,鹿头尊亦有喜庆吉祥意味,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一直是收藏爱好者所喜爱的器物!”王连勤说,“收藏,不仅看重器物的市场价值,更应该看重的是其文化内涵。”
在王连勤家中,一共有各类藏品几百件,每一件藏品他都能绘声绘色地讲出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源头,他说,中国老一辈收藏家、鉴赏家均带着一种捃古雅集的文化涵养,而且,他们在国内外建立了众多的中国艺术馆,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我们要学做他们。
四、发起全国公益鉴宝活动,备受业界好评
在王连勤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收藏和鉴赏知识,将中国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进行推广和传播。
他将自己的想法和业内的几位好友一同探讨,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这也让他充满了信心。于是,他开始了长达两年的筹备工作,广邀业内名家,并开设了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录制视频,在网络上广泛推介收藏和鉴赏知识……受到了各大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关注,这也为他成功举办全国公益鉴宝活动,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016年4月,由他发起的为期一年的全国巡回鉴宝活动,正式在中央电视台梅地亚中心启动,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说实话,当时的新闻发布会现场热烈而隆重,王立军、李学伟、范海洋等十余位我国著名的鉴定专家都到了,对王连勤表示支持,同时,各大媒体也进行了报道。
活动的名称叫“艺术风 中国梦”全国公益鉴宝活动,王连勤说,中国梦是我们所有人的梦,是所有中国人、是中华民族要实现的伟大复兴之梦,所以,我们将此项公益活动定名为“艺术风 中国梦”,正是源于此。
新闻发布会后,王连勤邀集业内的鉴定专家开启了全国鉴宝之旅,从“文化艺术品进万家公益行”走进安徽阜阳,到央视《寻宝》专家团走进烟台、上海展览中心公益鉴宝、徐州华夏寻宝鉴宝、安徽合肥公益鉴宝等多场鉴定活动,足迹遍及北京、安徽、山东、上海、江苏、福建、重庆等十多个省市和地区,共为十几万藏友去伪存真,鉴定鉴赏,为藏友们搭建交易平台,实现了上千万的成交量。受到业界好评,并被人民网、搜狐网、光明网、今日头条等众多网络媒体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为了继续推动公益鉴宝活动的深入开展,王连勤在2016年底与朋友成立了中视鉴藏艺术品中心,并邀集我国古玩鉴定界大师耿宝昌、禚振西、胡德生、吕成龙、王立军、蔡国生等100多位古玩鉴定专家,在2017年启动了第二届艺术风中国梦古玩鉴定走向世界活动,王连勤说,“我们将立足央视平台,携手全国各省市200多位业界知名的鉴定专家,以及部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艺术品机构,走出国门,通过公益鉴宝这一活动平台,将我们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向全世界传播。
如今,他已经成为国家注册文物艺术品鉴定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委员会专家顾问、中国收藏家协会古典家具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特约研究员,中国旧货业协会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艺藏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中艺藏文博教育副校长,北京BTV财经频道特约木器杂项专家……
他说,藏品如人品,人品如藏品,一件藏品,历百年、千年而保全于世,背后有众多收藏者的代代传承,更源于文化的守护与荫佑,作为一名藏家,我们“藏”的是文化,我们更应该做文化的传播者,因为,这是我们应尽的一份责任!
上一篇:王安石赴京赶考典故
下一篇:明永宣金铜佛像的背景及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