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 注册 服务热线:400-608-1178

曹斌:成化斗彩瓷——“姹紫”彩探究

作者/来源:曹斌发表日期:2018-07-273690

大明成化皇帝朱见深在位共二十三年(1465-1487年),距今有五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据记载统计,传世品成化瓷器存世量不足千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最多,共计五百九十四件,其次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成化青花及斗彩瓷器计有八十余件。其余为世界各大博物馆及私人藏家收藏。


曹斌:成化斗彩瓷——“姹紫”彩探究

成化斗彩鸡缸杯


成化朝期间时逢“成弘盛世”,瓷器烧造,承前启后,创新发展,百花齐放,创造了瓷器烧制的顶峰高端期,并创烧出独步本朝,名垂青史的“姹紫”彩。据保守估计,成化御窑厂所烧制生产的御窑瓷器应超过五六十万件,而且品种繁多。与这一庞大数量相比,要靠馆藏的千余件传世品,对成化瓷器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出成化御窑瓷器的鉴定经验,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在鉴定,鉴藏,探索,研究成窑瓷器的细部特征,总结出行之有效的鉴赏经验的过程中,出现偏差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在所难免。


曹斌:成化斗彩瓷——“姹紫”彩探究

斗彩瓷"姹紫"彩与矾红彩及绿彩示意图



一、对“姹紫”彩的认识


成化瓷器不论是青花还是斗彩,历来是我国制瓷史上的瑰宝。胎,釉,彩,工艺已经达到历朝瓷器烧造的极致。因此鉴藏界在评价瓷器时常说“明看成化,清看雍正”。成化时期在御窑厂匠师们的努力下,创造性的成功烧制出了传世流芳的斗彩瓷器(明,清时期称为成窑青花间装五彩或成窑五彩)。

成化斗彩瓷器的特点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色,遥相呼应,争奇斗艳,艳雅绝伦,成为我国陶瓷史上璀灿的瑰宝。鉴赏成化斗彩瓷有“鲜红淡抹绿闪黄,“姹紫”浓厚却无光”的说法。唯成化斗彩特有的标志彩色“姹(差)紫”彩。“其表面无光,色如赤铁,后世皆无”。由于成化瓷器历来被追奉为名品重器,但是近百年来能够认识或真正上手带有“姹紫”彩的成化斗彩瓷的人微乎甚微。因此“姹紫”彩也成为鉴赏家们议论时间长、分歧与疑意最多的色彩。对它的原色材料是由何种矿物料组成、配料烧制时的成因有多种说法,但是始终没有形成一个业界都认可的基本共识。


曹斌:成化斗彩瓷——“姹紫”彩探究

成化斗彩“姹紫”彩细部放大图


自成化后万历朝开始,历朝官民窑均有仿制“姹紫”色彩。釆用石英和紫金泥做色料的主釉果,由于不得要领所仿色彩即无形似,更无神韵,像焦糊的膏药,均以失败而告终。历朝所仿“姹紫”色彩,釉面均细腻并有光亮,而无粗糙感,确有光亮感。“所有后仿者,均望尘莫及”。因该色彩在后世极企难以仿制,所以“姹紫”彩就担当起鉴识成化斗彩瓷的标誌色彩的重任。下图为仿品“差紫”彩示意图。


曹斌:成化斗彩瓷——“姹紫”彩探究

后仿品的“姹紫”色彩细部图


虽然“姹紫”彩在面世成化斗彩器上时有所现,但不像斗彩三秋杯绘施大面积的“姹紫”彩,呈现主体紋饰画面中(下图)。而是多在图案绘画中起到星点或线条的点缀作用,在鉴赏中少有人注意观察而已。以至被许多鉴定专家忽略或认为是没有。更有人将没有“姹紫”彩的成化斗彩器当做赝品,被轻易地否定,这是十分可惜轻率的。


曹斌:成化斗彩瓷——“姹紫”彩探究

斗彩三秋杯细部图



二、对“姹紫”彩的论述


瓷器鉴定大师孙瀛洲先生对成化窑彩色鉴识要点:“鲜红色艳如血,厚薄不匀;黄娇嫩透明而闪微绿;杏黄色闪微红;水绿、叶子绿、山子绿等色皆透明而闪微黄;松绿,色深浓而闪青;蜜腊黄,色稍透明;差紫,色浓而无光;赭紫色,如熟葡萄而透明;油红,色重艳而有光;姜黄,色浓光弱。这些色彩,在明、清两代的官民窑中,仿得好的可以乱真,但只有差紫一色没有仿制成功。“鲜红淡抹绿闪黄,姹紫浓厚却无光。在当时此原因是烧造时差异的色疵,所以称为差紫,可以肯定地说,凡带差紫色的成彩决为真品”(摘自孙先生《成化官窑彩瓷的鉴别》)。

孙瀛洲老先生对'姹(差)紫’有这样的描述:“它是烧造时差异的色疵,所以称为差紫,可以肯定地说,凡带姹紫色的成彩绝为真品。”色疵---从字面意思理解是:因为一些未知的原因在烧造时出现了不该出的色疵---就成了姹(差)紫色。按孙老先生的意思也可进一步推想:按彩瓷纹饰画图画意,匠师们并不想在烧成的瓷器表面呈现此色,只是在烧造过程中不慎出了差错,才烧成此种彩色。如果仔细理解孙先生的这句话,其中还隐含一些疑问:造成色疵的原因是窑炉内不同部位的温差造成的?还是窑炉降温还原时形成的这种色疵?还是原料配方比例原因在烧造时形成的色疵呢?


曹斌:成化斗彩瓷——“姹紫”彩探究

斗彩三秋杯“姹紫”蝴蝶示意图


耿宝昌老先生的论述是:“彩色中的“姹紫”一品,更是独具特色,可谓成化一代的标志。至于独具特色的姹紫,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过去有人对此色不甚了解,每清洗便误认为是污垢面刮削,损及彩釉)。作为识别成化斗彩的特殊依据,常凭此色便可定论,所有后仿者均望尘莫及。”

耿宝昌老先生则将“姹紫”彩色视同于“赤铁"色,至于其形成原因、原来是何种色料绘制后烧造,耿老也没有做出更详细的说明。

自孙、耿二位大师论述以后,再未见到对“姹紫”彩,烧成的因果关系有更新的探讨观点。大家均引相陈述,重复着大师们的论证。因此“姹紫”彩的因果关系,就此成了一个未解之谜。在大师没有此论述以前的时代,直到今天景德镇的彩瓷仿制匠师们,即便是知道了大师的论述也因不知所以然,所以就难以仿出这“姹紫”或“差紫”色彩来了。大师们虽未道出“姹紫”色彩成色原因,由于局限在文物资料缺乏,科技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背景情况下,两位老先生对成化瓷器作出精辟的论述也实数不易。在文博界是倍受鉴藏家敬佩的引路人。

自二位大师对“姹紫”彩的论述后,“姹紫”彩名声雀起,此彩是成化朝彩瓷独有的标志颜色。其他朝代至今没被发现有“姹紫”彩的瓷器。但是历代均有仿制,所有后仿者均望尘莫及。此彩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换言之如斗彩瓷器含有“姹紫”色,“可以肯定地说,凡带“差紫”色的成彩绝为真品”。“姹紫”彩虽然是鉴别成化斗彩瓷器的重要依据,但并非是必要条件。含有“姹紫”彩的成化斗彩瓷器毕竟是极少数。因此“姹紫”彩名气实在太大了,几乎所有鉴赏成化斗彩瓷器的书籍,文章,则必谈“姹紫”彩。但是真正认识或上手过的人实是凤毛麟角,令人费解的是,到目前为止,文博界里还没有人能够对“姹紫”彩,作出比孙耿二老更明确的论证。由于“姹紫”彩在斗彩瓷中具有独特的画龙点睛艺术效果,并极具魅力而幸存下来。因此成化斗彩中的“姹紫”彩之谜,激发了具有“真知灼见”鉴赏人的探索研究。


曹斌:成化斗彩瓷——“姹紫”彩探究

斗彩缠枝莲高足杯“姹紫”彩花叶示意图



三、对“姹紫”彩的研讨


个人认为,成化斗彩中的“姹紫”彩并非孙老先生所叙述的“差紫”一种,成化朝彩瓷的烧制技术是我国的顶峰高端期,“差紫”彩的颜色并不美丽好看,可能并不是制瓷匠师所希望的颜色。应该是在克服了技术上的缺陷以后,便有了所期望的色彩叫做“姹紫”了。实质意义上的“姹紫”就会比原来的“差紫”漂亮得多了。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下图,宣德彩瓷上的彩色和紫彩,就会明白,成化朝的紫色要比宣德的颜色更进步、更漂亮。这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只要相信这一点,我们就会对成化斗彩“姹紫”彩的创新发展有共同语言。就容易找到定位和共识了。(见图)


曹斌:成化斗彩瓷——“姹紫”彩探究

宣德五彩梵文满塘娇纹盘


差(姹)紫“色暗无光”是对的,因温度失控紫色烧坏了,但是其物质成分不会改变,只不过色彩有深浅不同颜色而已。因此,成化斗彩上的“姹紫”彩应该是创新研发而烧制的成功之色,该彩是古朴雅致漂亮的赭褐色,彩面“色暗粗糙无光”。


曹斌:成化斗彩瓷——“姹紫”彩探究

斗彩瓷局部放大“姹紫”彩示意图


明代时的颜色釉的料彩是采用矿物质料材的“姹紫”彩也不例外。“姹紫”彩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量的矿物质未被粉碎的颗粒,用肉眼直接看是有难度的。由于当时的粉碎技术与现代粉碎技术没有可比性,因此,粉碎的颗粒多有不均,明显可见大小多种颗粒混合在一起,微观表现是褐色的,肉眼直接看釉色的宏观表现却是赭紫赤铁色。

“姹紫”彩是富含多种矿物质的颜料,它的开片也独具特点。开片纹(缝隙)不是直上直下的,而是斜的。这一点在显微镜下是非常明显的。由于矿物质的相互影响,“姹紫”彩的开片纹路也是奇特的,不是那种规则状,而大多呈“人”字状。开片密集处的斜纹角度也有变化,给人的感觉是无序的“杂乱无章”。


曹斌:成化斗彩瓷——“姹紫”彩探究

斗彩鸡缸杯“姹紫”彩微观图


事实上成化斗彩“姹紫”彩有两种特征表现,一种是在其色中溶入了多种矿物质原素,如溶入了朱砂,云母,红宝石粉等,二是未溶入宝石粉等,其表现特征是“姹紫”彩比其它各彩都略凸出釉面,立体感特明显,在放大镜下观察时有爆裂点块。而后者则显得平滩并无裂纹之特征。而构成前者的爆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红宝石,朱砂和云母等与“姹紫”彩本身的材质不同所致,当然好的原素材质不会变异,于是前者虽有开裂小纹以至还有爆坑点斑,但由于内含宝石粉,因此会有奇光异彩光泽效应,相当精美。但出现的爆裂斑坑点的不规则是匠师们不想看到的。


曹斌:成化斗彩瓷——“姹紫”彩探究

斗彩鸡缸杯“姹紫”彩微观图


在开片的片纹周围,散布着很多“晶点”,晶光耀眼。随着光线照射角度的偏移或旋转,晶光也在发生变化,确实给人以美伦美幻的感觉。在开片的密集处,再加上晶光的反射,给人以“变化万千,杂乱无章”的感觉呢?



四、对“姹紫”彩的分析


成化斗彩器的颜色,通常是红、黄、兰、绿、紫。兰色由青花所代,红、绿、黄色虽然多有变化,但已熟练的掌握,就是“姹紫”彩会让人们感觉神奇又奧秘。“姹紫”彩在成化斗彩瓷上的表现形态,恰如二位老先生所述:“姹紫浓厚却无光”,“姹紫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二位大师的依据应该是以孙老先生捐献给故宫博物院的那对三秋杯,为标志物进行研究论证得出结论的。


曹斌:成化斗彩瓷——“姹紫”彩探究

曹斌:成化斗彩瓷——“姹紫”彩探究

斗彩三秋杯“姹紫”彩放大微观图


但是现在文博界里鉴赏专家,并不是按照孙耿二位老先生所论证的:“凡带差紫色的成彩绝为真品”,“作为识别成化斗彩的特殊依据,常凭此色便可定论”,来鉴析藏家拥有的成化斗彩瓷的,因为现在文博界的专家,只要见到民藏家的成化斗彩,无论纹饰上有无“姹紫”彩,给出的结论均是仿品赝品。有以下要否定说法:

(1)、“在清早期仿成化斗彩的器物上见到‘差紫’‘姹紫’,鉴赏家要给以否定”。

(2)、“成化斗彩纹饰上根本就没有‘差紫’或‘姹紫’”。

(3)、鉴赏家们有个约定成俗的说法“见到成化斗彩不论真假,有无‘差紫’‘姹紫’一律给以否定”。

(4)、斗彩器历来是名品重器是皇宫御器,你怎么会拥有呢?给以否定。以此来保护馆藏成化斗彩瓷器高贵、稀有的尊严。

(5)、鉴赏家从未见到过成化本朝斗彩器,更没有上手过真品,不识真伪,无从下手,难下结论,予以否定,以利保全脸面。


曹斌:成化斗彩瓷——“姹紫”彩探究

“姹紫”彩的放大微观图


有人将成化斗彩器上的“姹紫”彩做了微观色素对比,色料在中低温的情况下混合成色的物理化学过程做了一个分析。其实成化斗彩中的“姹紫”彩的主要成分,就是深棕色的红玛瑙,朱砂,云母及部分不明物质。

1、玛瑙,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由于与水化二氧化硅(硅酸)交替而常重复成层。因其夹杂氧化金属,颜色可从极淡色以至暗色。

2、朱砂,又称辰砂、丹砂、赤丹、汞沙,是硫化汞(化学品名称:HgS)的天然矿石,大红色,有金刚光泽至金属光泽,属三方晶系。朱砂主要成份为硫化汞,但常夹杂雄黄、磷灰石、沥青质等。

3、云母主含铝钾的硅酸盐[KAl2(AlSi3O10)(OH)2],其中三氧化二铝(Al2O3)38.5%,二氧化硅(SiO2)45.2%,氧化钾(K2O)11.8%,水(H2O)4.5%。此外,还含有钠、镁、铁、锂等,并含有微量的氟、钛、钡、锰、铬等成分。因此,显色各异。

因为成化朝的匠师们所用的材料是红色尖晶石,(明代也叫软红宝石),当时御窑厂用红宝石,朱砂及云母。在高温条件下比较稳定不易发生变异。各种矿料在做釉彩料前是要作粉碎?焙烧?提炼?筛选?配比,并进行处理的。当然不会只用纯宝石粉末,要混合朱砂和云母混合制作“姹紫”彩料的,在配方中还要掺入其它适量的矿料及微量原素进行调配,形成混合配方。使料彩能在(700-800度)中温下,能够附着于滑润的瓷胎上并与其它色料相匹配,使斗彩瓷达到五彩缤纷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成化中晚期由于斗彩瓷需求量增大,“姹紫”彩配方略有变化,姹紫彩面较细密。由于原材料在成化晚期已枯竭,“姹紫”色彩配方失传。这可能就是令后仿者“望尘莫及”的重要原因吧。


曹斌:成化斗彩瓷——“姹紫”彩探究

斗彩鸡缸杯上的“姹紫”彩与各色彩融绘图示


假如这种“差紫”确实是烧造时所产生的色疵,那么在当时就应该非常明显,在出御窑厂察验中也很容易被发现。在20世纪50年代被孙瀛洲老先生发现认为它是色疵, 成化时期在景德镇御器厂的督陶宦官、地方官、监工和制瓷工匠也会这样认为。在不惜工本,不惜代价,精益求精的御窑厂,这种带有明显瑕疵的“姹紫”斗彩瓷,在筛选时会被发现,必定会作为残次品被人为地砸碎深埋,绝不可能通过严格的检验而贡奉进入宫廷。而被砸碎后带有“差紫”的残瓷片, 一定会被埋在景德镇明御器厂遗址的成化地层中。而现代的考古挖掘一定会多少有所发现,遗憾的是截至目前为止, 经过了近三十余年的考古发掘,在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出土的众多成化瓷片中, 至今未发现一片带有“姹紫”彩的瓷片。由此改变下思维方式,综上所述显而易见,成化斗彩瓷中的“姹紫”彩,不可能是当时烧造时的“差异色疵”。而是用珍贵材料特殊配方,为御窑厂贡御品彩瓷的特殊标志色彩。我们以成化三秋杯为例分析"姹紫"彩色的色料组成:


曹斌:成化斗彩瓷——“姹紫”彩探究

三秋杯三蝶图中的姹紫彩


1、上左图,三只漫天飞舞,形态各异的蝴蝶细察可发现,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呈色为“赤铁”的是“姹紫”彩。从其局部可以看出,“姹紫”彩与黄彩、矾红彩在烧成后,其彩面不是处于同一个层面,“姹紫”彩略凸出红黄两彩色面,釉上彩与釉下青花结合处分界较明显,两种颜色稍微有点相互渗透,呈色微有变化。故“姹紫”彩与黄彩应为同温度一次烧成。但是“姹紫”彩却是局部重复填绘,即先用淡料填绘后,再用浓料在局部点绘,试图达到渲染的效果。但未见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色疵”。

2、上左图的右上方,是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娇黄色蝴蝶,成化黄彩的烧制工艺是在施白釉的胎体上经高温烧造后,在白釉处按青料轮廓线填满含有微量黄金原素的黄色料彩,所填黄料没有层次感,复入彩炉经中温焙烧而成,呈色鲜嫩娇澈。成化黄、绿彩的烧成温度在800℃左右,“姹紫”彩与黄、绿彩釉同为中温釉上颜色,烧成温度应该相近。

3、上左图的左下方,也是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矾红彩蝴蝶。只是用矾红彩填绘,可以清楚地看到,是先入炉烧制黄彩釉,烧成后再用矾红在上面绘画。矾红彩叠画在黄彩之上,且呈色没有变化,究其原因,只能是在黄彩烧制以后,表面有了玻璃质地,在其上勾填的矾红彩才会有分层覆盖的效果,绘画时才会产生速度感。矾红彩没有渲染只作平涂堆填处理,成化早期矾红彩绘均为渲染后再勾画局部,但到了成化朝后期,由于斗彩瓷器烧造量増大,御器厂工匠开始大量采用平涂无渲染的工艺制作斗彩瓷器。但是绘法细腻,层次感强。

4、御窑厂对斗彩瓷器的拣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用青料绘画成瓷时就有大量器物被敲毁;第二阶段堆填黄、绿彩后,只有少量器物被淘汰;第三阶段用矾红彩填色烧成后,又有大量瓷器被落选。

综上所述:如果“姹紫”彩是被烧坏的“色疵”,在以上检验挑选阶段就会被销毀掩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景德镇御窑厂历经多次考古发掘,多年来从没发现带有“姹紫”彩的残件或瓷片。依此说明“姹紫”不是烧坏的“色疵”,而是故意而为之的特殊色彩。也可能是专为贡御皇宫专用瓷器的特殊标志色彩。


曹斌:成化斗彩瓷——“姹紫”彩探究

斗彩婴戏纹高足杯“姹紫”彩示意图


我们再仔细观察上图成化婴戏紋高足杯,局部显示的花叶及足部所点缀的“姹紫”彩色。按其画图画意,青花,红,黄,绿彩与“姹紫”彩的配色是多么和谐,活泼,鲜丽,美妙的艺术效果。


曹斌:成化斗彩瓷——“姹紫”彩探究

斗彩鸡缸杯局部放大图


青花山石与红绿彩同绘重叠部分呈椭圆状的花叶是“姹紫赤铁”色。再仔细观察下图,葡萄纹"天"字罐也可以发现叶子绿与青花的葡萄叶和“姹紫”彩的葡萄须,相连的赭紫彩恰是成熟的葡萄,是色彩重叠混绘写实的艺术效果。


曹斌:成化斗彩瓷——“姹紫”彩探究

斗彩葡萄纹“天”字罐的须蔓为“姹紫”彩


在另一些成化斗彩器釉面色彩上也可以发现,这些彩瓷表面虽无三秋杯蝴蝶翅膀上那样大面积的“姹紫”色,只要在主体纹饰釉上彩料有“姹紫”色的出现,基本上都是作为点缀用彩。如下面几幅局部图示:


曹斌:成化斗彩瓷——“姹紫”彩探究

斗彩松竹梅紋“天”字罐上的竹叶“姹紫”彩示意图


曹斌:成化斗彩瓷——“姹紫”彩探究

斗彩鱼藻纹中的鱼须为点缀“姹紫”彩


由此看来,“姹紫”彩料的混合烧制必有其神秘的特殊性,是造成了后世难以仿制的工艺原因,是孙耿二位前辈大师将其列为鉴定真伪的重要特征的原因。尽管传世品像三秋杯带有大块“姹紫”的成化器不多,但是在一些成化釉上彩瓷表面,还是有不少或点或线或小面积点缀的“姹紫”色,这些珍贵的鉴定经验,向我们传授了在鉴别成彩时的“识真辨伪”的重要经验。


曹斌:成化斗彩瓷——“姹紫”彩探究

斗彩瓜地螭龙纹天字罐瓜叶上的姹紫彩示意图



五、对“姹紫”彩瓷器的保护


没有“姹紫”彩的成化斗彩器的存世量,要远远大于带有“姹紫”彩瓷的存世量。只是因为明万历以后至清康熙,雍正时期和清末民国初期至今多有仿品,即有官仿也有民仿,而且部分仿品,也仿得比较接近。造成鱼龙混杂,使许多鉴藏家见到成化本朝斗彩器也不敢确认,或绕道走的怪异现象。如今多数的鉴赏者,因为受所见成化瓷器甚少的局限。不敢实事求是客观与公证的面对具备上述特征的成化瓷器。成化朝是一个执政23年的王朝,按常识讲,一个王朝的文化特征有其严格的时代特性,一定是上行下效的。据史料记载,成化在位23年间所烧造的瓷器量有数十万之巨。其中很大部分是实用器和陈设类小件器物,带有“姹紫”彩的五彩斗彩瓷器只是少数。在遭遇自然无意损毁及人为(文革)故意的损毁存世量已极少。加上近30年来因城建开发,运河流域面世的成化瓷器,还是应该有一定存世量的。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以习惯思维和认定方法,对成化瓷器的鉴析估量可能不太适用,任何事情只有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由于成化斗彩瓷的稀少,许多鉴藏者对它没有充分的认识。以至有些人可能会把现代仿品误判成到代的官窑器,而将含有“姹紫”彩的官器御品误判成仿品赝品假器之中。


曹斌:成化斗彩瓷——“姹紫”彩探究

斗彩蝠芦花绘纹"天"字罐


人们习惯思维中所讲的成化斗彩器的柔弱娇嫩之色,依个人认为:事实上有些官窑器物也要分一,二,三等,官窑中也绝非都是精品,有的更谈不上是御品。对于含有“姹紫”彩的斗彩瓷是御窑器还是官窑器呢?这个问题需要探究,笔者认为是可能存在的。因为在事实上,“姹紫”彩主体颜色是红宝石,朱砂,云母,可能还有其它多种原素溶入的混合色体,现在人认为是神秘的事,也许在当年并不神秘。而红宝石,朱砂红的这种原料从现今馆藏实物器显示,早在宋代哥窑器的足部就涂有朱砂红,而红宝石,朱砂在不同的温度下也会发生色泽变化,在上千度时就变成了黑色,而在釉下则是红色,但在800多度的料彩中便呈现出如赤铁般的“姹紫”彩色。当然也不能否认它应该还含有另几种稀有材质。但它不是稀有到无处可找的地步,像清代珐琅彩那样仅宫中所有。


曹斌:成化斗彩瓷——“姹紫”彩探究

斗彩蝠芦花绘纹"天字"罐 (姹紫) 彩细部图


关于含有“姹紫”彩的斗彩瓷器是否也会有假,这要全方位鉴析,不能肯定,也不可否定,总之不能枉下定论。但如果在全方位细部特征鉴定为到代时,那么对成化斗彩瓷器中带有“姹紫”彩的应先予以确认。对于机检能验出内含宝石,朱砂成份的“姹紫”彩器,则必真。当然如果能将“姹紫”彩色如赤铁,粗糙,干涩,无光的特征再结合胎,釉,彩,绘画,工艺,款识进行细部特征综合分析鉴定论证。相信在文博界必将再次得到共识并予以确立,凭“姹紫”这一独具时代特征的色彩“作为识别成化斗彩的特殊依据,常凭此色便可定论”。孙耿二位大师对“姹紫”彩的精辟论述,是鉴定成化斗彩瓷的经典座右铭。

以上观点属个人对“姹紫”彩的粗浅认识与理解,不妥之处,敬请师友斧正为盼。意在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