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两是我国古代货币的一种,主要流通于秦汉时期。由于钱面有“半两”二字,故钱币界称为半两钱。半两属于记重类货币,先秦时期常见的记重有铢两、化、釿、甾、瞏等等,记重主要传承于先秦早期的金属称量货币,而钱体圆行方孔则演变于战国秦魏早期的圜钱。半两钱初铸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后来秦一统六国,统一度量衡,也统一了货币,成为全国流通性货币。秦朝灭亡后,汉承秦制,钱币依旧使用半两,只是钱币重量不足半两,有榆荚,八铢,五分,四铢等钱存世,钱币上“半两”二字在秦汉有些时期只是象征性符号,早已失去记重货币的实际意义……至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废除铢两制,改为十进制,继而废除五铢半两旧钱,重新铸行宝文制铜钱“开元通宝”,至此一千多年的铢两制钱币宣告结束,从此被埋没于历史长河之中。
本文旨在浅探交流秦半两之一二,谬误不足之处,还请读者批评指正。
秦半两最早是战国时期的秦国所铸,由最初的圜钱演变而来,圜钱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四大铸币体系”之一(刀布贝圜四个系列),圜钱最早盛行于战国早期的秦魏两国,其中魏国是主要盛行圜钱的国家。如“一铢重一两”系列,半瞏,共屯赤金,共,垣,阴晋一釿等等,其中记地或记地兼记重类圜钱多属魏国所铸,只记重类圜钱多属秦国所铸,这在后来的秦半两铸行上,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传承,在钱币上记上重量,是秦国铸币的一大特点。
早期的秦国自秦穆公以后,大国地位日渐消退,逐渐退出了与大国争霸的行列,长期游走于晋楚之间,至战国早期,秦国依旧地处西陲,疆域仅位于现今陕西渭河流域,而一直被中原各诸侯视为“夷狄”之地,经济发展落后,整体实力较弱。战国早期魏国魏文候利用李悝变法图强,吴起为将,使魏国成为战国早期最强大的诸侯国,并迅速攻占秦国河西地区。秦简公,秦惠公收复河西,屡屡攻魏受挫,公元前389年,吴起在阴晋一战中,以五万魏武卒打败五十万秦军。现今传世“阴晋一釿”圜钱或铸于吴起攻占阴晋之后。而秦国陷入内乱,公子赢师隰逃往魏国避乱,在魏国避乱30年回国继位,是为秦献公。献公感叹魏国变法图强带来的强大,所以回秦后,也要变法图强,于是就有后来的“献公立,仿魏制而于秦”,对秦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战国初期,秦国商品经济未发展以前,仍然使用贝,珠玉等货币,从一些考古资料来看,在早期秦墓中,出土有大量的贝化,玉珠,琉璃珠,玛瑙珠等等。这些即是古人喜爱的装饰品,亦有商品交换的功能,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严格下令,珠玉龟贝不为币。至此秦国金属铸币圜钱应该是秦献公仿魏制进行的经济改革后出现的。
秦献公二年从雍城迁都栎阳,“栎阳北郤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献公七年初为市,在新都栎阳开设市场,设置司市,管理贸易,征收市税。随着献公的改革,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冶铸,纺织,陶瓷,酿酒等工艺得到很大提升,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商品贸易往来频繁,市场对货币需求量大增,使秦国跃入商品经济社会,故而秦早期圜钱“一铢重一两”系列,半圜等应铸于此时,以方便市场贸易之用,而传世中有一种圆行圆孔的秦半两,应为秦早期圜钱过度为方孔半两时的产物,献公时期由于经济改革不彻底,导致度量衡未统一,秦国市场上瞏,甾,釿,铢两制混杂使用,此圆行圆孔早期的半两雏形应该铸于献公七年以后。至此,秦半两自献公后便拉开了秦国崛起伟大征程的序幕。
秦孝公即位之初,对秦国以往的衰败痛心疾首,感叹其父献公为秦国复兴所做的努力,决定利用商鞅进行变法,富国强兵,实现秦国复兴伟大征程。商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加重商人过关卡税和市场营业税,孝公十四年,开始向全国人民征收口赋,土地可以私有买卖,奖励耕战,统一度量衡,全面实行铢两制,废除了以往出现的釿,瞏,甾等重量单位,使秦国内部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半两钱,然而这只是在钱文记重上实现了统一,而没有使形制得到统一,这时的秦国仍是各地掌管铸币权,铸出的早期秦半两文字苍劲古拙,或形制厚重,或方孔不圆,故而钱币学界称秦献公后期至孝公时期的半两钱为战秦早期半两钱。
至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中央掌握铸币权,并严禁杜绝私铸,重新规范半两形制大小,使形制统一,规范标准。重量多在十铢至十二铢左右,随着商鞅变法成功,秦国迅速崛起于西陲,至惠文王时期,北攻义渠,南下商於,东出涵古,西占巴蜀。秦每占一城,新城就会使用商君之策,重新设置司市流通半两钱,取消旧钱流通并销毁。这类半两,钱币界称为战秦中期半两,除了规范了形制,也使重量文字趋于标准化,这些不仅得益于秦国实力增长,也得益于秦国手工业,冶铸业的具大提升。
秦半两随着秦国战争之剑,迅速扩大了流通范围,至秦昭襄王时期,秦国东出并攻占山东六国多地,重创了三晋燕楚,灭西周公国,带回周室九鼎宝器,使秦有了一统天下之实力。不过这也使秦国为占领区源源不断的提供半两钱所带来的困扰,秦占地之多,铜料来源不济,除了销毁六国旧钱铸半两,所贮铜料铸钱远远不够提供给占领区使用,至战国中后期至秦始皇统一前,半两钱越铸越轻,越铸越小,以便节省铜料,这也为私铸的盛行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这类半两重量参差不齐,文字风格粗犷,最小莫过于四铢重,钱币界称此时期半两为战秦晚期半两。
秦王赢政在亲政后,迅速的清除了自己的政敌,扫平了国内一切政治障碍后,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用了10年时间横扫六国,统一华夏,号曰始皇帝。秦始皇对内修灵渠栈道,筑万里长城。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自这年起,“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也统一了全国货币制度,进而把半两钱推行整个全国。《史记.平准书》载:“……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不为币”。《古今注》载“秦钱半两,径一存二分,重十二铢”。秦使皇进而统一的币制、大小、轻重,全面收缴民间铜器,禁止民间私铸铜钱,但是放任地方政府铸币(未统一铸币权),从各地出土官钱可以看出,官铸形制大小有别,钱文版式不尽相同,各地所铸半两,参差不齐,各有特色。
由于秦始皇好大喜功,苛政虐民,搜刮民脂民膏用来修宫造陵,加之征发无度,挥霍无边,全国几乎所有男子都在为暴君服役,人民生活水平降至最低,苦不堪言。长期挥霍导致国库空虚,秦半两越铸越小,越铸越轻,百姓拒用。秦代中期以后,民间私铸甚多,毁大钱铸小钱,市面达到恶币驱除良币的境地。秦二世即位,即颁布“初行钱”,规定政府铸出减重半两参与民间流通,秦代晚期民间毁好钱而铸荚钱以行用,钱径不足2厘米,最轻不足1克,民不通行,而政府完全依靠法令强制推行,这时的秦半两已经完全脱离“重如其文”的法定标准,正好随着秦帝国的衰败而走向灭亡……
?钱币减重现象几乎每个朝代铸币都不能避免,而它们正是反应一段段历史,记述一桩桩往事,秦半两的发展历史是秦国在战国后一整部的发展史,半两钱刚好见证了战秦从早起的衰败到变法图强,到东出一统华夏,至苛政虐民,自取灭亡的一幕幕场景,所以秦半两是战秦早期至秦代时期的历史发展缩影。“以史品泉知往事,以泉证史叹兴衰”,触摸一枚秦半两,细细品味……或追溯它两千多年尘封已久的往事,看它古拙奇异,千姿百态的艺术字体,浮想联翩,久久不能忘怀。
上一篇:古民居那寓意深长的“门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