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 注册 服务热线:400-608-1178

秦半两漫谈(四)——浅谈战秦与秦半两制造工艺

作者/来源:虞富强发表日期:2018-08-171041

中国古代冶铸工匠经过长期试验和生产实践,创造了独具特色金属冶铸工艺,大约在夏代,人们利用石范铸造铜器,在单面石模上浇制铜器并锻打成型。在商代,人们大量使用泥范铸造各种青铜器,后来逐渐使用失蜡法铸造大型青铜器或青铜构件。先秦早期铸币工艺采用泥范和金属范铸币工艺,河南殷墟商代晚期墓葬出土无文青铜贝,结构造型不一,是泥范所铸。泥范较石范更能精细加工,为了提高泥范强度,制成后还要进行晾干烘烧,成为陶范。

从铸钱遗址发掘来看,战秦半两主要为范铸技术。材质有石范,泥陶范,金属范三种。早期半两有泥范和石范工艺,中期至晚期有铜铁范。石范一般选用质地松软细腻和便于刻制的石灰岩(俗称滑石),先将范石磨平,再在范面上刻槽阴文流槽及钱文钱型,两范对合就能浇铸成钱。石范的优点就是强度优于泥陶范,可以重复使用。缺点是琢磨费时,而且只能刻少量钱腔且产量很低,在高温铜液作用下范面容易损坏开裂,影响铸币效率,早期半两就有石范工艺。


泥陶范是由一次成型一次浇铸,铸完即毁,通常称它为“一次成型范”。由手工刻制,再阴干烘考。有不同工匠雕刻,即使同一个工匠雕刻,出现的字文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工匠拿小刀或者硬物雕刻的过程中,每笔的力道不一,这样一来铸出来的文字高低不一,通常我们称其为“隐起文”。所以先秦早期半两无版式可寻,几乎枚枚不同版。俗话说“字如其人”,我们如今通过这些早期泥陶范半两,来观察其钱文书写,粗放与豁达不拘,轻挑与古拙,通过这些文字,就能反应书写工匠的人物性格。


早期泥陶范工艺日渐成熟,人们又发明了模压法,是一种省时省力提高功效的办法。用事先准备好的半两钱币或者钱型在泥范上印制出钱型轮廓,印好以后再加工流槽浇道,晾干烘烧成范并直接浇铸。通过对泥陶范的改进,不仅提高了铸币效率,而且提升了铸币工艺。两片合范的钱腔定位较为准足,较少发生两范对合错位,减少了藏次品,铸钱也规则整齐。模压法泥陶范使一次成型范发展为子母范工艺,用范母固定在盒子里(镶嵌式母范),可以是铜钱,可以用其它材质钱币模型,用来翻制子范。有学者考证得出,在王莽时期,镶嵌式母范得到大量应用提升铸币产量。

铜铁范是泥陶范的改进,使用寿命长,因为铜铁有很好的导热性和增加铜液的流动性,便于淋水降温散热,提高工效。铜铁范铸出来的钱币铸件工整,有时泥陶范制作不好会受热挤压造成钱币变形,铜铁范能长时间的重复使用,降低生产成本,使用前在金属范面上涂刷涂料,如滑石粉和草木灰以便润滑型腔,防止铸件和范体粘连,使铸件容易脱落。铜铁范流行于战国中期至晚期,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以后铸行的长字型半两,就有铜铁范存世。


春秋战国铸币方式大体有两类,一是立式顶柱,二是卧式迭铸。立式顶铸是秦国及中原诸侯国多数采用的方法。卧式迭铸是东方齐国采用的铸造方式,是当时最先进铸币方式,为两汉六朝时期普遍采用并加以完善,由于涉及不到秦半两铸造工艺,暂不讨论。

 立式顶柱是钱范直立,浇铸口在顶端。其早期发展在三晋地区,可分为銎内范,主要铸的是先秦早期的空首布。分流直铸范,主要用于铸造刀布钱。单主浇道直流分铸范,主要用于秦钱,主要特征是浇铸口向下有一条自上而下的直浇道,钱型横列两侧,各有横槽与中间浇道相连接。双主浇道直流分铸范,半两钱和楚国的鬼脸钱均有此种范铸造。秦以后,立式顶柱和分流直铸归于消失,钱币铸造产量低,随着市场对货币需求量大增,这两种方法渐渐淘汰。汉武帝时期,双主浇道直流分铸已被淘汰。战国秦半两钱范均为铲行范,像似农具铲子形状,进入西汉后,铲形范遭淘汰,采用更多的是盘形范。



?进入秦代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早期的子母范渐渐形成三范翻铸,即利用祖范翻制母范,用母范翻制子范。祖范一般采用细腻的石灰岩刻制阴文反书钱币模型,在进行翻制母范,母范一般有铜母范,陶母范。最后用母范翻制阴文子范,子范可直接铸钱,通常有铜铁子范,泥陶子范等等。根据出土发现,一般用泥陶子范的多见。随着时代发展,,进入到西汉以后,则广泛采用卧式迭铸技术,到了六朝至唐代时期可能有了早期的翻砂工艺,一直到近代我国才完全取消两千多年的金属铸币工艺,实现了全面的机制币(冲压打制)。时代工艺进步不能埋没原始生产方法,它们正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需要我们很好的传承和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