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给一些学习古陶瓷的学员上课时有人问道,什么叫明代瓷器的“空白期”?这个问题,经常有人问我,我也手上有些资料,正好敷衍成文,在此贡献给大家了。
明代自1368年建国至1644年结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276年。
从朱元璋开始的洪武年,到最后的皇帝崇祯,历经276年,而所谓的“空白期”约在明代的中期:就是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公元1436—1464年),在这近三十年时间里,因政局不稳,经济衰落,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而且,那时烧造的官窑瓷器上没有明确的纪年文字,所以,学术界和收藏界习惯上把这一时间段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简单地说:在景德镇瓷器历史中,明代正统、景泰、天顺(1436年-1464年)这段时间内,没有发现其中任何三朝时期带官窑年款的瓷器存世,所见瓷器都系民窑所产,所以称作【空白期】。
明正统 青花松竹梅纹罐
此外,“空白期”时期的瓷器制作具有当时的一些特点:
首先是“纹饰” 。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多采用元代和明代早期常见的一笔点画技法,繁简有序,笔意粗犷飘逸,风格随意率真,画面布局简洁,疏朗。常见的有人物故事、商人逸士、仙山楼阁、琴棋书画等内容。纹饰中孔雀牡丹、缠枝莲菊、松梅竹云龙、麒麟纹比较多见,蕉叶、莲瓣回纹和水波纹是这一时期常见的辅助装饰纹样。另外,这个时期的瓷器釉层较厚,青花显得朦胧、图案不太清晰,青花色泽时有晕散现象。
其次是“款识” 。目前绝少发现“空白期”有确切纪年款识的官窑瓷器。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有一件署“正统捌年款”的青花形笔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署“天顺年”楷书款的青花波斯文三足炉。其用笔中锋,笔法率真、洒脱,时代特征明显。我们在传世品中常看到的“大明天顺年制”纪年款,应为嘉靖、万历或天启、崇祯时期的伪托款识。民窑中有天顺年款的器物书“大明天顺年制”或“大明天顺年造”的两行六字款,我以为应为明后期的仿品。
以上两个特点也为我们现在鉴定当时的瓷器带来了很好的参考数据。
明景泰 青花八仙庆寿纹罐
明朝正统三年(1438年),官府曾有禁止民窑烧造和官窑器式样相同的青花瓷器的通知;到了正统十二年(1447年),又有不准民窑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的禁令;几年后的景泰五年(1451年),史书上有减饶州岁造瓷器三分之一的记载;到了天顺元年 (1457年),官府曾派中官赴景德镇督烧瓷器;然而,在天顺三年(1459年),又有将原定烧造13.3万余件的瓷器准减8万的命令。
从上述文献记载看,这段时期不论官、民窑器都曾有烧造。但传世品中至今未见一件署年款的官窑瓷器,所见瓷器均为民窑所产,故学术界有“空白期”和“黑三代”之称。
明代这三朝实际上都有官窑出品,主要是皇室内部因帝位屡起冲突,所以,景德镇官窑生产的瓷器此时因不便书写年款而导致落款“空缺”。因此,历史上这三个朝代的瓷器在各博物馆或私人收藏里常常划入宣德朝或成化朝这一范畴。直到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发现了一批明代正统官窑瓷器,并可看出与宣德、成化不同的风格。因此,明代所谓“空白期”的瓷器面貌才逐渐露出水面。
明天顺 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
但是,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出土的实物和传世物及相关史料十分有限,因此,由于缺乏空白期瓷器的资料而难以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发现空白期的瓷器的特点:譬如:云气纹较重,主题花纹往往用云气纹罩住,青花也比较灰暗等等。
其实“空白期”并不空白,早在20世纪80年代,有关学者即开始从最新出土的文物及有关藏品分析“空白期”瓷器的特点,并指出这个时期瓷器生产低落的原因。
进入21世纪,对“空白期”瓷器的研究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12年12月1日,由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和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共同策划的“填空补白——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官窑瓷器特展”在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开幕,与此同时,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官窑瓷器学术研讨会开幕。
有了实物和资料,明正统、景泰、天顺三代官窑瓷器特展取得了相对的成功,各文物单位、研究机构和私人藏家提供的研究资料,让与会专家、学者眼前一亮,他们一致认为,“空白期”并不“空白”已成不争之事实。
明正统 青花麒麟翼龙纹盘
给“空白期”并不“空白”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标本和藏品。
一、是景德镇戴家弄澡堂工地出土的一批瓷器,深圳文物考古鉴定所的黄清华从2006年即开始关注研究这批瓷器标本,器物发现时呈有序堆放状态,发现地为窑砖砌堆而成,类似储物间,所有器物皆有发色不正、窑裂、变形、落渣、错画等明显品质缺陷。因此,他认为这是一批经过细心严格挑拣而落选的瓷器,表明这批瓷器的组织者是官方,而不是民间窑业主。戴家弄一带属于景德镇元明时期窑业中心区域,但这批瓷器与永宣官窑相比品质存在较大差异,可以推测承造者是当时技术水平较好的民窑。
二、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同期展出的“填空补白景德镇明代十五世纪中期瓷器”展品。这批文物包括关家干医院捐赠的52件藏品和其他公私藏品。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林业强长期致力于明代瓷器的鉴藏与研究,早在2001年,他即发表了《十五世纪中晚期沉船中青花瓷的断代标准》一文,对有纪年的器物列表,对照沉船出土材料,提出断代依据。他在文中指出元代及明代早期青花瓷的某些风格在空白期仍然延续。
三、是湖北省出土文物中的明“空白期”瓷器。据湖北省博物馆蔡路武先生介绍,明朝在湖北省境内的藩王有12系44王,明早期时,亲王墓葬多不用金、玉,除铅锡、漆木明器外,好的随葬品主要是一些珍贵的瓷器,多为赏赐。现已出土的明王墓随葬瓷器中不乏三朝“空白期”作品。深圳文物所的此次特展,专门从湖北省博物馆借用部分三朝藏品,它们从纹饰风格到制作工艺,都可与景德镇戴家弄出土器物相印证。
明天顺 青花八仙罐
尽管各路专家学者都基本认同了“空白期”并不空白这一观点,但与会专家学者还是对三朝瓷器为何不制年款,三朝官窑、民窑及官搭民烧的关系,三朝瓷器断代及其他相关问题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在明代三朝“空白期”官窑瓷器为主题的研讨会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时至今日,我们回头想想,明代“空白期”的瓷器经常给人以一种神秘感和想象力,当你看着“空白期”的瓷器,想起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面,心灵手巧的工匠们冒着生命危险,不顾皇帝的禁令,私下做出这些精品瓷器贡献给社会,也许对当时的他们来说,是生存让他们产生了动力,但是,却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当你面对这些有着500年历史的“空白期”时期的瓷器时,在它的器物上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东西,仿佛给人一种很强的生命感,而这些可能正是当时的工匠们那种是用生命在做瓷器的一种精神上的传承。
由于“空白期”瓷器的存世量少,故而其器型也不多。大多是沿用永、宣时期瓷器的特征,但也有一些新品种,如戟耳带座的器物,这是对元代瓷器的复古,但变化很大。尤其是釉与胎在制作工艺上相对比较粗糙,削足不规整,琢器一般底部无釉,碗、盘类底部跳刀痕比较明显。瓶、罐类器口沿多见削釉现象,足墙较宽而深,也形成了这一时期的普遍特征。
此外,这三朝立器的胎体比较厚重,瓶、尊、罐类的器口,正统瓷器与宣德相同,为直颈。而景泰、天顺的与后朝成化类似,多为上收下阔式。底足修得不太仔细,大多为敦厚的浅宽圈足或微微下凹的平砂底,有火石红斑痕和粘一些星星点点的窑渣在底部。
明景泰 青花八宝勾莲大罐
总的来说,空白期的瓷器的胎体比较厚重,胎质细白滋润,釉色大多白中闪青,光亮透明,玻璃化程度较高,有的底足内施白釉,口沿施酱釉,青花发色有浓艳的,也有青中泛灰的,浓艳的是用宣德所存之苏麻离青钴料,也有锈斑。
据笔者观察,“空白期”这一时期的画法大多采用明早期的“一笔点画”技法,笔法粗放豪迈,特别是中锋运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空白期的作品,大多为民窑产品,而此时的制瓷业虽然受到了当时政府的多项明令规定,但在绘画纹饰并未受到太多干涉,民间的很多人物故事题材出现在瓷器上,使得在其作品绘画上更加充满质朴的民间写意风貌。而少了前朝官窑器纹饰中的那种拘谨。
空白期瓷器的民窑并没有像这个时期的官窑大起大落,这段时间的民窑分为两个时期。也就是上述所讲到的“承上、启下”,前期承宣德制风貌,后期启成化之先河。前期布局繁密,绘画风格较为繁密,后期布局疏朗,笔法也以一笔点染为主,也有渲染。动物类图案有犀牛、麒麟望月、香草龙、狮子绣球、写生蝴蝶、池塘鸳鸯、鱼澡图等,其中前三者较为常见。人物题材的多为简笔写意,时常所见配有云朵,前期为大片云,后期都改之为小片云,所提事物一般都是历时人文掌故,如陶渊明爱菊、携琴访友、三国故事、王羲之爱鹅、苏东坡夜游赤壁、以及婴戏图等纹饰。
明天顺 青花荷莲大碗
而画面简洁,布局疏朗,空间较大更体现了明代中期的画风。据史书记载,自景泰朝开始,几何图案减少,而绘画成分逐渐增加,大部分为人物故事题材,另用缠枝花卉纹,绘画不算细致,但比较流畅。在图案纹饰上采用较多的为折枝花草纹和缠枝纹,动物纹中除龙、凤纹外,也常用麒麟和孔雀等瑞兽纹饰,星象图使用也相对比较普遍。所以,我们在鉴定时也可以从画风上来判断一件瓷器属于那个朝代的器物。
附:【空白期烧窑情况】
正统元年,浮梁民进瓷器五万余,偿以钞。禁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诸瓷器,违者罪死。宫殿告成,命造九龙九凤膳案诸器,既又造青龙白地龙缸。 王振以为有璺,遣锦衣指挥杖提督官,敕中官往督更造。”(《明史.食货六.烧造》);
正统初(1435):曾一度减免征役、造作。御器厂亦曾停烧。(《明史》《江西大志》)
正统三年(1438):十二月丙寅“命都查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于各处货卖,及馈送官员之家。違者正犯处死,全家谪戌口外。(《明英宗实录》)
正统六年(1441):五月己亥“行在光祿寺奏……其金龍金鳳白瓷罐等件, 令江西饒州府造”。(《明英宗实录》)
正统六年(1441):宮殿告成,命造九龍九鳳膳案諸器,既又造青龍白地龙缸。 王振以為有璺,遣錦衣指揮杖提督官,敕中官往督更造。”(《明史.食货六.烧造》)
正统十二年(1447):十二月甲戌“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督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告者,连坐。”(《明英宗实录》)
景泰五年(1454):减饶州岁造瓷器三之一。(郭子章《豫章大事记》)
天顺元年(1457):“仍委中官烧造”(《《浮梁县志》》);
天顺三年(1459):十一月乙未“光禄寺奏请于江西饶州府烧造瓷器共十三万三千有余,工部以饶州民艰难,奏减八万,从之”(《《江西大志。陶书》》);
天顺八年(1464):正月(英宗病死,成化帝入继大统,其即位诏书中停止在景德镇烧造瓷器命令。)“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官差内官在彼烧造瓷器,诏书到日,除已烧完者照数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去官员即便回家”(《《明史》》卷八十二)。
明正统 青花孔雀纹大罐
据文献记载,一件官窑瓷。从烧造到运到朝廷,每件成本约一两银子。难怪经济极为拮据的这三朝,在短短的三十年中,对官窑瓷的减烧令。停烧令接连不断,再加上管理混乱和腐败。这三朝的官窑肯定很衰败。大不如前朝,也大不如后朝。这三朝的衰败。却为民窑提供了难得的绝好发展机遇:官窑的烧造能工巧匠,必然要向民窑转移,民窑获得了技术条件;官窑瓷生产的减少和禁止在朝廷外流通,精细瓷的需求必然要向民窑转移,民窑又获得了市场和资金。那些达官贵人以及各地的藩王们,为了获得精细瓷。很可能以来料加工的方式让民窑给他们烧造。这样,民窑又获得了优质的烧造材料。由此可见。尽管这三朝对民窑瓷的烧造有种种限制。但这三朝的民窑却是空前发展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