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理性在收藏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收藏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也是感性认识)。
理性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是指我们在收藏中对藏品的基本概念,进行综合分析,进行理论与实际的对比,进行总结推理,得出藏品是否真伪的一个过程。同时在收藏的过程过程中能够较为冷静,不冲动,不凭感觉来判断藏品的真假。这些收藏行为都属于理性收藏。
在收藏过程中,我们很多的收藏者,由于犯了不理性的收藏而走错了路。 几年前我在一个地区做鉴定活动,有一位收藏家,在当地收藏界是很有影响力的,因为对方是做工程的大老板,身价几十亿。有一天我们的鉴宝活动刚结束,他就让人来请我去他的收藏馆看一看,给掌掌眼,这下好啊!
收藏馆大概有三层楼,大约3000平米,从二楼到三楼,满屋子的瓷器、玉器、书画、景泰蓝、铜器、珠宝等等。博物馆有的他有,博物馆没有的他也有,小到首饰、耳钉,大到紫檀家具,无不齐全。
书画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有宋、明,两种版本,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那么这种收藏的大家,我们想一想,他的这些藏品,能有几件是真的呢?
因此,我们提倡理性收藏,讲的就是要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要了解,要冷静地思考,不能盲目的去收藏。 如果我们讲的这位大收藏家,如果能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系统的学习,能够对藏品进行追溯,能够对藏品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对比,不是凭感觉来收藏,那么他就不会走错路,也就是能够理性的去收藏,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收藏家。
理性收藏根据实际经验应当分为下面几个方面:
一、要选对方向
二、要对收藏的藏品进行溯源
三、要以藏养藏
四、名师高徒之路(拜师访友)
一、选方向,定门类
收藏的初期,初级阶段是要选择一个收藏的主题的,收藏文化中门类繁多。
据不完全统计,收藏的门类(品种)大概200多个。那么对于我们刚刚进入这个领域的初藏者,就要清醒、理性的选择一个方向和目标。
你是选择珠宝玉器,还是书画,还是瓷器,这就需要你根据自己的爱好,喜好程度做出选择。
有人说,那我喜欢珠宝玉器,也喜欢书画瓷器,这样我该如何选择,怎么解决这个难题?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收藏初期常见的问题。解决这道难题,首先要从这几项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找出自己收藏过程中最容易学到和弄懂的,也就是你的收藏所具备的条件。如果你周围的环境比较适合于你的收藏,并且容易得到收藏所具备的知识,那你就作为首选。
收藏最忌讳的东西就是不具备收藏的条件而盲目进入,广罗门类、没有方向。
收藏的藏品的好坏、真伪、理念等等,和你收藏的知识成正比例关系。收藏知识的丰富渊博关系到你藏品的好坏、真伪。一个品种需要花费你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会占据你平时生活中其他的爱好和活动空间。这样你的选择如果错误,那么你的收藏就会偏差。由于收藏知识的不扎实,而就会出现收藏中的问题。因为选择门类,选择方向一定要准确(正确)。
在收藏的过程中,我们选对了一个目标和门类后,是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去研究的。比如说你在收藏中最喜欢玉器,你可能要找到和玉器相关的一些资料,这些资料有书本资料和实物资料。到哪去找,这就关系到后面我们要讲的艺术品收藏的溯源问题。
如果我们选择收藏的是古代玉器,那么我们就要有古代各时期的标本积累。在九十年代到2004年这段时间,玉器标本还容易找到。价格相对也比较便宜,品类也较多,时代跨度也较大。有新石器时代的、有商周的、有春秋战国的、有汉代的,再者就是晚清时期。这段将近十五年的时间,中国的玉器市场还较为稳定,残次件和完整件相对来说价格还是比较便宜的,也容易收到。
2005年以后,中国的收藏市场异常火爆,各类收藏蓬勃兴起。致使收藏玉器较前二十年都强劲收藏的队伍成平方数增加,也使得我们收藏古玉成了困难,价格开始成倍上翻,给收藏识别以及标本的积累带来了很多问题。这对我们认识古玉器带来了一些困难。
如果我们收藏中选择古代瓷器,那么我们就要了解中国古代瓷器的历史及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瓷器代表着中国很重要的历史及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要想弄懂中国古代陶瓷,首先也是从古陶瓷的源头做起,先读读《中国陶瓷史》、《中国陶瓷》、《陶瓷史》等基础理论知识,弄明白了理论再去深入实践,这样通过三五年的刻苦钻研、体验,也基本上弄懂了陶瓷的原理和定义。这样的选择收藏实际上是找对了方向,选中了目标。从时间上就不会出现浪费。这也是收藏中为什么要选目标,找方向的问题。
二、艺术品收藏需要溯源
一件艺术品,你怎样鉴别它为真品或伪品,这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你需要用大量的理论知识来进行论证其为某个时期或者时代的艺术品,并且要用同时期的实物标本和标准器来比对,来证明这件艺术品的时代特性。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你的这件艺术品真假及其珍罕性、珍贵性、稀缺性、不可替代性,也就是它自身的价值属性问题。
1. 理论的我们可以通过书本来解决。
前面我们讲了玉器和陶瓷器的有关理论书籍,那也是理论的源头,拿中国陶瓷为例,你不读一读中国陶瓷史这些基本知识,那么你的理论依据是从哪里来的?中国陶瓷史是最著名的老一辈文博大家,冯先铭、陈万里、汪庆正、朱佰歉等等,他们的书籍资料很多都是五六十年代通过对古代陶瓷窑厂的实地科考、挖掘而总结出来的原始文献资料。他们的这些资料从源头上解决了一些历史资料不齐全的漏洞,填补了中国的陶瓷史,记录了中国五千多年的陶瓷发展历程,解决了许多历史问题,是中国陶瓷领域的理论基础,是必修课。这是收藏古陶瓷必须要修的一门课,也是古代陶瓷溯源的指导教材。
2. 收藏古陶瓷的溯源,最关键的还有实物资料的溯源,这也是我们真正的可以操作的溯源依据。
古陶瓷的烧造跨越时间长,烧造区域广,品类繁多。特别是到了唐宋时期,有着唐八百、宋三千的说法,这样就给我们的陶瓷收藏研究带来了许多的难点。我们要弄懂,弄明白,可想而知会有多么的困难。
但是我们要抓住几个最重要的点,首先对中国几个最重要的瓷窑体系进行考察,实地考察研究,弄清楚各大体系中重要窑口的标本,进行对比、排除、研究、讨论,从窑口出土的第一手资料入手,建立自己的标本资料库。这也是对认识古代陶瓷有了可以证明其源头的证据了。
刚才上段我们是以中国古陶瓷收藏为例的。那么我们收藏过程中,涉及的其他门类该怎样做呢?
我想大家在听到这一例证后,应当清醒的认识收藏应具备的条件,应当理性的去认识自己的藏品,为自己的收藏品找到来龙去脉,将收藏的藏品找到源头。所以我们每位收藏家、收藏爱好者,在进入收藏领域时都要理性的面对复杂的收藏市场,不可盲目的、草率地早做结论。
三、理性收藏应当提倡“收藏养藏”
的收藏理念
以藏养藏的收藏理念是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收藏界较为流行的一种收藏理念,这种理念也是早期中国收藏界一些资深藏家的共同收藏意识。最根本的主题思想就是解决资金链的问题,同时也是解决收藏过程中知识不扎实,缺乏实践和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问题。
但大部分人需要解决的是资金链的问题。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还处在改革开放后的一个初级阶段,人们手中的钱还不够充裕,没有太多剩余的钱,更多人的资金还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里找更多的生财机会。很少有像马未都这样的大收藏家,将收藏作为一个事业去做,将其他行业挣来的钱而投入到收藏上来。更多的收藏者还是把收藏作为一种爱好,作为工作之余的闲情雅趣。
随着收藏市场的进一步放开,中国的老百姓便逐步认识到自己祖传多年的一些老旧物品还可以换到钱,甚至是几年的工资,是大钱。也逐渐将自己家的这些东西拿出来变卖。这样收藏品市场就一下火爆了起来。
这样对于我们一些工薪阶层的收藏爱好者,也就会拼命的收藏挑拣自己最喜欢的藏品。这样一来就使得自己本来就是靠发工资、做小生意所赚的钱,来收藏的工薪阶层囊中羞涩,几乎无法再生活了。有的爱好者甚至去借钱收藏,这样实在是再无力于进行自己喜爱的收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当时困扰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大批收藏者。于是就有人提出了“以藏养藏”互换藏品,差价置换的理念。
这样的理念也真是不错,在当时的八九十年代解决了很多爱好者的困惑,以致使收藏的市场又逐渐兴旺起来。以藏养藏其实最根本的还是解决收藏的资金问题。有的收藏者也从这样的方式中获得了很大的利益。后来分解成古玩商、经纪人等等,也成就了中国收藏界的一些大咖、大家。著名的收藏大家马未都也是这样来完成的。
“以藏养藏”还有一个可以使我们的收藏更理性的一个重要节点,就是在收藏交流的过程中的认知度会将收藏中遇到的困难、问题通过收藏交流而得以解决。
最好的将理论与实践做一个完美的结合,你会边交流交易,也认识真假,明白历史、理解理论中的观点等等。所以在收藏的过程中,“以藏养藏”是收藏中最可以使用的一种理性方式。
如果在收藏交流交易的过程中,你的一件藏品,你对这件藏品也弄不清是什么年代,也不知道旧仿还是新仿。那么你将它拿到朋友圈交流,如果行内的一些同行都争着问你,那你就要考虑这件藏品的价值了。你要知道这可能是件珍品、名品。如果大家都不屑一顾你一定要好好思考,这件藏品是不是买错了,是不是近现代仿品。这些都需要你清醒的认识藏品的真伪性。
四、理性的寻到自己认可的老师
收藏的水很深,而不是有些人说的并不深而是浑。中国的传统行业,从古至今都是以师承关系建立起来的,都是以守派、业派的关系进行传承。
古语“没有师传隔万山”,中国的传统行业一直都是,在古代行业中甚至同行业中都比较讲究师承关系。在一些公众交流场合,要看你的老师是谁,属于哪一派的,这种派系和师徒关系影响到你的社会地位以及关注度。
文博界、收藏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在老一辈的文博泰斗里面很多都是有师承的。如:耿宝昌老先生。1936年(14岁)就在北京一家古玩店当学徒(振华斋)(孙瀛洲),这家古玩店的大掌柜是著名文博专家孙瀛洲先生。耿老在这几年里刻苦学习认真钻研,使他的学识、眼界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以至后来新中国成立被请入故宫博物院,做更为专业系统的工作,直至成为大家都较为熟悉的鉴宝大师。
再者我们还了解的著名陶瓷专家叶喆民老先生,2018年刚刚去世,其父亲为著名文博专家叶麟趾先生,他这是子承父业。叶麟趾的学识、见识都深深的影响了叶喆民先生后来对古陶瓷的见解。
从上面两个例证可以看出,师承对学习古代文化,对于收藏,对于我们认识历史文化都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么我们在收藏古代艺术品,认识、鉴别古代历史文物的过程中,应当很好的结识一些有丰富、渊博知识的老师作为自己进入这一块的指导老师。还应当以友会师从老师那学到真正的知识,而不是皮毛,知识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不管是理论的还是实践的,不是一个月、半年、三年两年就成为专家老师了。收藏没有速成班,这句话我提出来了,希望更多人能有所启发。收藏文化、收藏知识需要你理性的、脚踏实地的去揣摩、去理悟、去领悟的。
刚进入收藏的人要经过三年初识、六年悟道的阶段,叫做前三年走遍天下,后三年寸步难行。这才是刚刚进入收藏的最快路径。有师承师,无师交友,访遍天下,携琴访友。只有虚心好学,不辞辛劳,开启智慧门,走进收藏家。
送鉴指引
通过联拍在线官网
(www.51bidlive.com)
联拍在线微信端、APP端
均可轻松送鉴
送鉴热线
400-608-1178
联拍在线鉴定专家
鉴定范围:高古瓷、明清瓷、近现代瓷、外销瓷
人物名片
古玩艺术品投资顾问,瓷器;杂项鉴定专家,曾作为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鉴定专家,《一锤定音》栏目特邀嘉宾,中央电视台收藏讲座专家老师,河北电视台《品真》栏目特邀专家。被聘为中国检验检疫学会:“艺+1”艺术品交易第三方认证机构鉴定专家,中国历博网特聘专家,中国消费者基金会打假工作委员会;全国艺术品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雅昌艺术网特邀专家。
什么是理性?理性在收藏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收藏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也是感性认识)。
理性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是指我们在收藏中对藏品的基本概念,进行综合分析,进行理论与实际的对比,进行总结推理,得出藏品是否真伪的一个过程。同时在收藏的过程过程中能够较为冷静,不冲动,不凭感觉来判断藏品的真假。这些收藏行为都属于理性收藏。
在收藏过程中,我们很多的收藏者,由于犯了不理性的收藏而走错了路。 几年前我在一个地区做鉴定活动,有一位收藏家,在当地收藏界是很有影响力的,因为对方是做工程的大老板,身价几十亿。有一天我们的鉴宝活动刚结束,他就让人来请我去他的收藏馆看一看,给掌掌眼,这下好啊!
收藏馆大概有三层楼,大约3000平米,从二楼到三楼,满屋子的瓷器、玉器、书画、景泰蓝、铜器、珠宝等等。博物馆有的他有,博物馆没有的他也有,小到首饰、耳钉,大到紫檀家具,无不齐全。
书画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有宋、明,两种版本,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那么这种收藏的大家,我们想一想,他的这些藏品,能有几件是真的呢?
因此,我们提倡理性收藏,讲的就是要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要了解,要冷静地思考,不能盲目的去收藏。 如果我们讲的这位大收藏家,如果能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系统的学习,能够对藏品进行追溯,能够对藏品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对比,不是凭感觉来收藏,那么他就不会走错路,也就是能够理性的去收藏,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收藏家。
理性收藏根据实际经验应当分为下面几个方面:
一、要选对方向
二、要对收藏的藏品进行溯源
三、要以藏养藏
四、名师高徒之路(拜师访友)
一、选方向,定门类
收藏的初期,初级阶段是要选择一个收藏的主题的,收藏文化中门类繁多。
据不完全统计,收藏的门类(品种)大概200多个。那么对于我们刚刚进入这个领域的初藏者,就要清醒、理性的选择一个方向和目标。
你是选择珠宝玉器,还是书画,还是瓷器,这就需要你根据自己的爱好,喜好程度做出选择。
有人说,那我喜欢珠宝玉器,也喜欢书画瓷器,这样我该如何选择,怎么解决这个难题?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收藏初期常见的问题。解决这道难题,首先要从这几项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找出自己收藏过程中最容易学到和弄懂的,也就是你的收藏所具备的条件。如果你周围的环境比较适合于你的收藏,并且容易得到收藏所具备的知识,那你就作为首选。
收藏最忌讳的东西就是不具备收藏的条件而盲目进入,广罗门类、没有方向。
收藏的藏品的好坏、真伪、理念等等,和你收藏的知识成正比例关系。收藏知识的丰富渊博关系到你藏品的好坏、真伪。一个品种需要花费你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会占据你平时生活中其他的爱好和活动空间。这样你的选择如果错误,那么你的收藏就会偏差。由于收藏知识的不扎实,而就会出现收藏中的问题。因为选择门类,选择方向一定要准确(正确)。
在收藏的过程中,我们选对了一个目标和门类后,是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去研究的。比如说你在收藏中最喜欢玉器,你可能要找到和玉器相关的一些资料,这些资料有书本资料和实物资料。到哪去找,这就关系到后面我们要讲的艺术品收藏的溯源问题。
如果我们选择收藏的是古代玉器,那么我们就要有古代各时期的标本积累。在九十年代到2004年这段时间,玉器标本还容易找到。价格相对也比较便宜,品类也较多,时代跨度也较大。有新石器时代的、有商周的、有春秋战国的、有汉代的,再者就是晚清时期。这段将近十五年的时间,中国的玉器市场还较为稳定,残次件和完整件相对来说价格还是比较便宜的,也容易收到。
2005年以后,中国的收藏市场异常火爆,各类收藏蓬勃兴起。致使收藏玉器较前二十年都强劲收藏的队伍成平方数增加,也使得我们收藏古玉成了困难,价格开始成倍上翻,给收藏识别以及标本的积累带来了很多问题。这对我们认识古玉器带来了一些困难。
如果我们收藏中选择古代瓷器,那么我们就要了解中国古代瓷器的历史及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瓷器代表着中国很重要的历史及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要想弄懂中国古代陶瓷,首先也是从古陶瓷的源头做起,先读读《中国陶瓷史》、《中国陶瓷》、《陶瓷史》等基础理论知识,弄明白了理论再去深入实践,这样通过三五年的刻苦钻研、体验,也基本上弄懂了陶瓷的原理和定义。这样的选择收藏实际上是找对了方向,选中了目标。从时间上就不会出现浪费。这也是收藏中为什么要选目标,找方向的问题。
二、艺术品收藏需要溯源
一件艺术品,你怎样鉴别它为真品或伪品,这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你需要用大量的理论知识来进行论证其为某个时期或者时代的艺术品,并且要用同时期的实物标本和标准器来比对,来证明这件艺术品的时代特性。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你的这件艺术品真假及其珍罕性、珍贵性、稀缺性、不可替代性,也就是它自身的价值属性问题。
1. 理论的我们可以通过书本来解决。
前面我们讲了玉器和陶瓷器的有关理论书籍,那也是理论的源头,拿中国陶瓷为例,你不读一读中国陶瓷史这些基本知识,那么你的理论依据是从哪里来的?中国陶瓷史是最著名的老一辈文博大家,冯先铭、陈万里、汪庆正、朱佰歉等等,他们的书籍资料很多都是五六十年代通过对古代陶瓷窑厂的实地科考、挖掘而总结出来的原始文献资料。他们的这些资料从源头上解决了一些历史资料不齐全的漏洞,填补了中国的陶瓷史,记录了中国五千多年的陶瓷发展历程,解决了许多历史问题,是中国陶瓷领域的理论基础,是必修课。这是收藏古陶瓷必须要修的一门课,也是古代陶瓷溯源的指导教材。
2. 收藏古陶瓷的溯源,最关键的还有实物资料的溯源,这也是我们真正的可以操作的溯源依据。
古陶瓷的烧造跨越时间长,烧造区域广,品类繁多。特别是到了唐宋时期,有着唐八百、宋三千的说法,这样就给我们的陶瓷收藏研究带来了许多的难点。我们要弄懂,弄明白,可想而知会有多么的困难。
但是我们要抓住几个最重要的点,首先对中国几个最重要的瓷窑体系进行考察,实地考察研究,弄清楚各大体系中重要窑口的标本,进行对比、排除、研究、讨论,从窑口出土的第一手资料入手,建立自己的标本资料库。这也是对认识古代陶瓷有了可以证明其源头的证据了。
刚才上段我们是以中国古陶瓷收藏为例的。那么我们收藏过程中,涉及的其他门类该怎样做呢?
我想大家在听到这一例证后,应当清醒的认识收藏应具备的条件,应当理性的去认识自己的藏品,为自己的收藏品找到来龙去脉,将收藏的藏品找到源头。所以我们每位收藏家、收藏爱好者,在进入收藏领域时都要理性的面对复杂的收藏市场,不可盲目的、草率地早做结论。
三、理性收藏应当提倡“收藏养藏”
的收藏理念
以藏养藏的收藏理念是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收藏界较为流行的一种收藏理念,这种理念也是早期中国收藏界一些资深藏家的共同收藏意识。最根本的主题思想就是解决资金链的问题,同时也是解决收藏过程中知识不扎实,缺乏实践和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问题。
但大部分人需要解决的是资金链的问题。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还处在改革开放后的一个初级阶段,人们手中的钱还不够充裕,没有太多剩余的钱,更多人的资金还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里找更多的生财机会。很少有像马未都这样的大收藏家,将收藏作为一个事业去做,将其他行业挣来的钱而投入到收藏上来。更多的收藏者还是把收藏作为一种爱好,作为工作之余的闲情雅趣。
随着收藏市场的进一步放开,中国的老百姓便逐步认识到自己祖传多年的一些老旧物品还可以换到钱,甚至是几年的工资,是大钱。也逐渐将自己家的这些东西拿出来变卖。这样收藏品市场就一下火爆了起来。
这样对于我们一些工薪阶层的收藏爱好者,也就会拼命的收藏挑拣自己最喜欢的藏品。这样一来就使得自己本来就是靠发工资、做小生意所赚的钱,来收藏的工薪阶层囊中羞涩,几乎无法再生活了。有的爱好者甚至去借钱收藏,这样实在是再无力于进行自己喜爱的收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当时困扰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大批收藏者。于是就有人提出了“以藏养藏”互换藏品,差价置换的理念。
这样的理念也真是不错,在当时的八九十年代解决了很多爱好者的困惑,以致使收藏的市场又逐渐兴旺起来。以藏养藏其实最根本的还是解决收藏的资金问题。有的收藏者也从这样的方式中获得了很大的利益。后来分解成古玩商、经纪人等等,也成就了中国收藏界的一些大咖、大家。著名的收藏大家马未都也是这样来完成的。
“以藏养藏”还有一个可以使我们的收藏更理性的一个重要节点,就是在收藏交流的过程中的认知度会将收藏中遇到的困难、问题通过收藏交流而得以解决。
最好的将理论与实践做一个完美的结合,你会边交流交易,也认识真假,明白历史、理解理论中的观点等等。所以在收藏的过程中,“以藏养藏”是收藏中最可以使用的一种理性方式。
如果在收藏交流交易的过程中,你的一件藏品,你对这件藏品也弄不清是什么年代,也不知道旧仿还是新仿。那么你将它拿到朋友圈交流,如果行内的一些同行都争着问你,那你就要考虑这件藏品的价值了。你要知道这可能是件珍品、名品。如果大家都不屑一顾你一定要好好思考,这件藏品是不是买错了,是不是近现代仿品。这些都需要你清醒的认识藏品的真伪性。
四、理性的寻到自己认可的老师
收藏的水很深,而不是有些人说的并不深而是浑。中国的传统行业,从古至今都是以师承关系建立起来的,都是以守派、业派的关系进行传承。
古语“没有师传隔万山”,中国的传统行业一直都是,在古代行业中甚至同行业中都比较讲究师承关系。在一些公众交流场合,要看你的老师是谁,属于哪一派的,这种派系和师徒关系影响到你的社会地位以及关注度。
文博界、收藏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在老一辈的文博泰斗里面很多都是有师承的。如:耿宝昌老先生。1936年(14岁)就在北京一家古玩店当学徒(振华斋)(孙瀛洲),这家古玩店的大掌柜是著名文博专家孙瀛洲先生。耿老在这几年里刻苦学习认真钻研,使他的学识、眼界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以至后来新中国成立被请入故宫博物院,做更为专业系统的工作,直至成为大家都较为熟悉的鉴宝大师。
再者我们还了解的著名陶瓷专家叶喆民老先生,2018年刚刚去世,其父亲为著名文博专家叶麟趾先生,他这是子承父业。叶麟趾的学识、见识都深深的影响了叶喆民先生后来对古陶瓷的见解。
从上面两个例证可以看出,师承对学习古代文化,对于收藏,对于我们认识历史文化都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么我们在收藏古代艺术品,认识、鉴别古代历史文物的过程中,应当很好的结识一些有丰富、渊博知识的老师作为自己进入这一块的指导老师。还应当以友会师从老师那学到真正的知识,而不是皮毛,知识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不管是理论的还是实践的,不是一个月、半年、三年两年就成为专家老师了。收藏没有速成班,这句话我提出来了,希望更多人能有所启发。收藏文化、收藏知识需要你理性的、脚踏实地的去揣摩、去理悟、去领悟的。
刚进入收藏的人要经过三年初识、六年悟道的阶段,叫做前三年走遍天下,后三年寸步难行。这才是刚刚进入收藏的最快路径。有师承师,无师交友,访遍天下,携琴访友。只有虚心好学,不辞辛劳,开启智慧门,走进收藏家。
送鉴指引
通过联拍在线官网
(www.51bidlive.com)
联拍在线微信端、APP端
均可轻松送鉴
送鉴热线
400-608-1178
上一篇:小小醴陵,惊天大案
下一篇:收藏记忆:60年前三大“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