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华彩,亦称法华"或"珐花"。是我国民窑中风格独具的陶瓷产品。它始创于元代,鼎盛于明代,早期在山西蒲州一带烧造。法华彩的装饰方法吸收了山西壁画所采用的勒粉彩绘。原指珐华器所施彩,后将瓷器上用珐华器施彩的技法施彩也称“珐华彩”。景德镇在明嘉靖前后仿制珐华器的工艺方法,是在修好的坯胎上,先刻花纹图案线条,然后用笔与坯胎相同的泥浆,在轮廓线上堆成均匀的凸线条,入窑烧成留白涩胎,再按图样要求填成各种色彩的珐华釉,但已不只是瓷胎珐华器,而是瓷器新兴的装饰方法。
这种珐华彩创始于元朝,是用彩画中“立粉”技术的一种瓷器品种。其制作方法是源自琉璃釉制作技术用特制的泥浆管,挤出内含牙硝为助熔剂泥浆,在器物表面勾勒成沥线凸起的轮廓线纹样图案,以素红色、孔雀绿色、黄色、浅粉红色等彩料填出纹饰色彩,然后再二次入窑经800-900度中温烧成。其特点是工艺精细,色彩鲜明,纹饰凸出瓷胎表面,立体感强,装饰效果强烈。这类彩瓷常见的器物有较大件的罐、瓶、钵等。这件嘉靖年制霁蓝釉珐华彩鹭莲福山寿海纹大罐,直口、溜肩、肩下渐广,至腹部最大处开始内敛,逐步过渡到底部连接足底,器型符合明代嘉靖大罐的垃坯造型特征。(见图一)
彩瓷一般分为釉上彩与釉下彩两大类。在胎坯上画好花纹后,再上釉入窑烧制,称为釉下彩;在烧制好了的瓷器上再加以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叫作釉上彩。从彩料来看,这件大罐采用的是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工艺技法。器物腹部堆贴的鸳鸯莲池纹为釉下彩工艺,采用的是浅绿.娇黄.姜黄.白.蓝五种彩料(见图二),这种工艺水平极为罕见;器物口、肩和下足部位采用的是釉上黄,绿,白彩,这是嘉靖彩瓷常见的工艺类型。但是釉下彩与釉上彩结合的独特技法,在目前存世不多的明代珐华彩瓷中显然也是极为罕见的。从釉面看;这只大罐采用的是典型的霁蓝底釉,釉面温润,宝光通透内敛,虽然历经近五百年的历史沧桑,但是仍不减其惊心动魄的艺术魅力。
罐高:36.2厘米,口径:18.7厘米,底径:17.6厘米,纹饰造型优美、画工流畅娴熟外,共分五层,疏密有致,满布整器,符合明代瓷器的时代特征。第一层口部是饰以云朵纹饰。第二层饰灵芝如意纹一周;第三层变体花瓣纹内,署“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书官窑横款.辅助纹样符合嘉靖时代特征。第四层是主体纹饰,腹部沥轮廓线鹭莲纹,纹饰造型有典型的明后期风格外,还具备沥线填色细腻、造型准确等特征,莲叶、莲花和水草纹等莲池风光以及鹭鸟戏水、展翅飞翔等无一不是栩栩如生,富有写实动感和写意立体感,无论是远观还是近察,都会使人感到整个画面呼之欲出,给人以亲临其境之感,极富艺术感染力。第五层是海水江崖,福山寿海纹与第四层鹭莲纹遥相互应,布局疏郎明快是嘉靖信奉道教题材的典型画法。
从胎骨、底足和胎釉结合情况看,很明显这只罐子采用的是麻仓土。由于胎土淘炼欠精含铁量较高,足底部出现粗糙不平和跳刀痕现象。罐内部除了可摸到肩部结胎痕、器内里修胎施霁蓝釉、釉面较均匀。底圈足部,无釉砂底。修足;浅挖足也附合嘉靖朝代器物的特征。(见图三)
珐华器在元、明时期的山西、景德镇曾盛极一时,深得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喜爱。尤其在明代中期的山西盛行。其特殊的装潢效果和独特的地方特色,成为中华陶瓷史上的一朵绚丽奇葩。此外珐华器一般比较粗糙随意,粗枝大叶之中,展现明代写意而非写实的美学追求。这件大明嘉靖年制霁蓝釉珐华彩鹭莲福山寿海纹罐,还具备器形粗旷而不失细腻,纹饰硬朗又极其灵动,整器厚重适宜且,敲击铮然有金属之声等显著特征。从鉴定技术层面上分析:造型端庄浑朴,器型线条优美流畅。胎质纯净细腻。釉质肥厚,釉面光润。纹饰清晰生动,绘画细腻生动。霁蓝釉,色泽纯凈。仅从其超然神韵和霁蓝釉内敛宝光上面看。可以断定:该罐属大明嘉靖珐华彩瓷精典珍品,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其珍贵性可想而知,其稀有程度及收藏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