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蓝又称“祭蓝”、“祭青”等,《饮流斋说瓷》:“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刘子芬《竹园陶说》:“青色一种,常与蓝色相混。”这是对于青、蓝的概念不清造成的。祭蓝釉是高温钴蓝釉,属于高温石灰碱釉,以氧化钴作呈色剂,系生坯挂釉,入窑经1280—1300℃的高温一次烧成,其工艺、器型与霁红釉相似。
梅瓶通高:43.3厘米,口径:5.1厘米,最大腹径:25.1厘米,底径:13.6厘米。蓝釉彩最早用于陶瓷上的蓝釉是唐代三彩陶器上的低温蓝釉,高温钴蓝釉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它的烧制成功,是我国制瓷业熟练掌握呈色剂的标志。元代蓝釉产品传世完整者十分稀少,全世界仅存12件左右。明清两代在元代高温钴蓝釉的基础上继续烧制,特别是宣德祭蓝釉,釉面不流不裂无开片,色调浓淡均匀,质量精致滑润。是后世制作蓝釉的楷模,霁蓝釉常与白釉和红釉并列单色釉之首,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名品。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祭蓝釉瓷的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在雍正、乾隆时期宫廷档案中有御窑厂烧造霁蓝釉的记载:蓝浦《景德镇陶录》:“霁蓝釉用青料配釉合成。”唐英《陶成纪事》:“一仿宣窑霁青,色泽泛红,有桔皮棕眼。”
上图:霁蓝釉留白云龙纹梅瓶
高温蓝釉留白工艺是指:用釉下蓝地白花纹饰或图案的一种制作技法,它同高温青花地填白(或堆白)在制作上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高温蓝釉地填白(或堆白)器是在胎体表面施以高温蓝釉(如祭蓝釉)后,待釉干,剔去纹饰部分的蓝釉,填以乳浊质白釉,或直接在蓝釉上用乳浊质白釉绘画纹饰,入窑高温烧成的蓝釉成品瓷。其工艺特点是蓝釉剔刻描白后在高温下不流淌,留白(填白)纹饰精细清晰,釉面温润如玉,蓝白两色辉映相趣,色差对比,富贵华丽。但因其工艺繁杂,蓝料消耗量大,在纹饰填绘上又颇费工时,因此霁蓝釉品种的瓷器生产量较为稀少,如若见到均为高档产品。
上图:霁蓝釉留白云龙纹梅瓶局部图
霁蓝釉留白云龙纹梅瓶,造型秀美,云龙纹饰,蹬踏有力,活灵活现,精美生动。霁蓝釉留白龙纹梅瓶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端庄典雅。整体器型沉稳庄重,浑然大气。瓶身通体施霁蓝釉,留白云龙纹堆塑工艺,立体感超强。云龙环绕于瓶身一周,龙首上仰,双角微微后翘,龙眼突起,显得炯炯有神。并衬以如意云纹,更加衬托出巨龙以其叱咤风云之势,腾飞于万里长空之中。该梅瓶;胎体厚重坚硬,造型挺拔高大,具有元代瓷器粗犷豪放的风格。
A.霁蓝釉老化痕迹图 B.白龙纹釉老化痕迹图
通过高倍放大镜观察,胎体粗糙呈元代麻仓土特质,釉质细腻,体现了元代粗胎细釉的时代特佂。瓶身留白堆塑游龙缩釉点老化痕迹明显A图.B图所示,修足内外各一刀粗犷帅意足心呈蜗牛底。坯体的其他部位均施蓝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白龙;小头.细颈.肥身.蛇尾,三爪斜鳞,体态优美,充满生机。釉色蓝白相映,对比鲜明,装饰效果极佳,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元代的瓷艺珍品,做工精美,纹饰简洁但不单调,蓝白相间,很有视觉冲击效果。霁蓝釉呈色鲜明纯正。高温蓝釉的烧制成功,为瓷器的颜色釉增添了新品种,为明清两代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以青花点缀龙眼,在青白釉的衬托下,更显突出,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龙张口吐舌,露出利齿,上、下颚唇边卷翘,颈部细长,有一束长鬣作飘拂状。背部背纹动感鲜明。伸出的四肢指尖锋利。辅助纹是四朵火焰形云,火焰的根部连有一颗小型宝珠,象浮动的珊瑚枝一样,更加衬托出巨龙以其叱咤风云之势,腾飞于万里长空之中。
上图:霁蓝釉留白云龙纹梅瓶局部图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梅瓶逐渐由实用器过渡到具有陈设器的装饰功能,甚至梅瓶还常被作为冥器随葬,桂林明代藩王陵区出土了大量的梅瓶便是明证。这些梅瓶已成为上层统治者等级地位的标志和“风水”寓意的象征。明中晚期以后,梅瓶的观赏陈设作用则越来越明显。清代梅瓶多为传世品,这应与梅瓶此时主要用于陈设装饰有关。霁蓝釉留白云龙纹梅瓶,瓶体上绘画有神龙出水、驭云而行的壮美景象,线条流畅,色泽对比艳丽。梅瓶器身通体施钴蓝釉,釉面可见少许橘皮纹,釉色纯净明亮,晶莹通透。釉质肥厚莹润,匀净幽雅。闪耀着如蓝宝石般的色泽,光可鉴人,精美异常。腹部刻划一条白色蛟龙飞舞其上,四肢奋力舞动蹬踏有力。这件梅瓶上所刻划的龙纹,具有元代龙纹的典型特征,龙首小并微微上仰,张口吐舌,露出利齿。鼻似如意头,下颚飘扬一缕长髯,双角微微后翘。蓝釉点饰的龙眼,怒目穹张,炯炯有神,在白釉的衬托下,更显突出,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龙颈曲折细长,一绺长鬃翻飞舞动,靠近底部以变体仰莲八大码纹饰作辅助,底足微撇。突显诗意盎然,带给人们以优雅明净的审美享受。
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它在严寒中傲雪开放,被人当作是吉祥的象征。在我国宋朝,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瓷器开始诞生,这种造型的瓶子,口沿极小,专为插梅枝所用,故而得名梅瓶。“梅瓶”一名最早见于清末寂园叟的《陶雅》,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则对“梅瓶”有较详尽的描述:“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宋赵德鳞《侯鳍录》:“陶人之力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以瓦壶,其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以酒置,书之‘酒一经’,或径至五经焉。”作盛酒的用具。磁州窑系有一对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一书“清沽美酒”,一书“醉乡酒海”,用途明确无疑。
上图:霁蓝釉留白云龙纹梅瓶
霁蓝釉梅瓶,属于元代景德镇窑蓝釉瓷器中的较大型器物,梅瓶:造型俊秀有天下第一美瓶之称,该梅瓶蓝釉呈色鲜明纯正,腹部白龙环绕于瓶身,龙首上仰,双角微后翘,龙眼突起,张口吐舌,在蓝色的映衬下有叱咤风云之势,仿佛腾飞于万里长空之中,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元代景德镇窑的最高烧造水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及收藏价值。器形保存完好,价值不可限量。该元代霁蓝釉留白云龙纹梅瓶,可媲美扬州博物馆镇馆之宝,经济价值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