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 注册 服务热线:400-608-1178

金石侃古~越窑青瓷

作者/来源:夏汉全发表日期:2020-12-261125
越窑释义
古陶瓷通常以所在州辖命名瓷窑。狭义越窑即指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萧山、诸暨、会稽、山阴、剡县、上虞、余姚等地)内的窑场,窑址群以今绍兴为中心,凡超出此范围的浙江其它地区生产越窑风格青瓷的窑场,统归属广义越窑系。

越窑历史
古越州烧窑历史源远流长,文化期古陶器上溯新石器时代,原始期青瓷远追商周,成熟期青瓷始见于东汉,从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经历了创烧、成熟、发展、繁荣和衰落五大时期,千年窑火享誉世界。
新石器时代  


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流域,近代考古发掘充分证明古越地区的河姆渡文化(约公元前4360~3360),马家浜文化(约公元前3670~2685),良渚文化(约公元前2750~1890)皆有一定数量的裸陶及少量彩陶的瓷窑业生产。
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原始青瓷以黏土作胎,经1200℃左右的中高温烧成,胎质多见褐灰色,有弱吸水性,器物施釉较薄,釉色青黄,剥落现象常见。亦称青釉器或釉陶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商周    原始青瓷弦纹双系瓮罐
安阳殷墟、浚县辛村卫国墓葬群、郑州商代遗址、黄陂盘龙城遗址、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甘肃、湖北、江西、江苏、安徽、北京、浙江等地的考古发掘中,皆有商周原始青瓷器的发现。年代最早的原始青瓷器属商代中期,商代晚期的原始青瓷器在安阳、辉县、藁城、益都、清江等地的居址和墓葬中均有发现,而以清江为最多(吴城遗址)。

        西周  原始青瓷点珠曲S纹尊
西周时期原始青瓷器的发现更加普遍,甘肃灵台、陕西长安和宝鸡、河南洛阳、北京琉璃河等地都有发现,安徽屯溪、江苏句容等地的西周墓中,大量出土原始瓷器,器形也较丰富(见屯溪西周墓),充分表明西周时期的原始青瓷器比商代有较大的发展,从出土实物观察,南方的原始青瓷器远比北方成熟发达。 

           东周  原始青瓷瑞兽系瓦楞纹连盖瓮罐

原始青瓷器大都是生活用的器皿,器形有尊、罐、瓮、豆、碗、盂等。纹饰有弦纹、方格纹、曲折纹等,双乳钉或钮状的附加装饰比较盛行。郑州发现的尊为敞口、折肩、凹底,器形与陶尊相同。屯溪出土的圈足尊则与铜尊相似。豆的数量较多,器形为浅盘矮圈足,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最流行的器形。在江西清江吴城还发现原始瓷的工具,如马鞍形背的双孔刀和纺轮等,这是其他地区所不见的。

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大体上有两种,以屯溪出土的为例,一种胎呈白色,火候较低,吸水性较强,釉多为姜黄绿色,釉层易于脱落,击之无清脆之声;另一种胎质呈灰白色,火候较高,无吸水性,釉多为青灰色,釉层薄而均匀,胎釉结合紧密,击之有铿锵之声。从数量上说,前者占大多数,这表明当时烧制原始青瓷的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商周至东汉以前,原始青瓷一直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厚积薄发的缓慢发展。

                          东周    原始青瓷弦纹双系罐
秦汉时期

东汉时期,越窑青瓷胎骨多为浅灰色,质地欠坚密,釉层稀薄不匀净,早期纹饰 简扼,见有水波纹、弦纹、叶脉纹等。晚期装饰趋向繁复,出现斜方格纹,还出现了堆塑方法,器物可分为日用器和明器。


    东汉 熹平四年青釉绳索纹罐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的越窑青瓷,胎骨多为浅灰色,质地坚密度,釉层匀净度皆有提升,纹饰及器型愈加繁复。

       三国 青瓷贴塑龙纹洗

西晋时期
西晋越窑瓷业渐趋繁荣,胎骨多呈灰或深灰色,胎体较厚重,釉层厚润均匀,釉色以灰青为主,造型比三国时期更加多元化,装饰精致繁复,用刻划、堆塑等装饰手法,后期出现褐色加彩的装饰手法。
西晋  越窑青瓷龙柄双流鸡首壶
东晋时期

东晋中期以后,越窑青瓷多为日常用具,如烛台、盆、钵、盘碗、壶、砚等,造型趋向简朴,装饰简练,纹样以弦纹为主。

在东晋晚期出现的莲瓣纹,在南朝时成为越窑青瓷的主要纹饰。器物上装饰有小而密集的褐彩。器物以日用品为主,胎、釉分为两种。一种胎质致密,胎呈灰色,施青釉。另一种胎质粗松,呈土黄色,外施青黄釉或黄釉。
              东晋        青釉卧羊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历史时期时局动荡,越窑瓷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影响,窑炉的数量锐减,出现窑口停烧的现象,但是器物烧造的质量没有下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佛教文化的盛行,在越窑器物的纹饰上也有很大的体现,多莲瓣纹,多花口(莲瓣形)造型,并且出现了点褐彩的技艺,甚是风靡一时。
南北朝  越窑青瓷莲瓣纹连盖盘口瓶

隋唐时期......阅君且待金石乐土编辑整理,欢迎兴趣古瓷进阶者加微探讨。

    声明: 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

    结语: 历史从未走远,你我触目可及,文明需要传承,欢迎留印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