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有不少含义:眼睛、编目、庐山真面目……;“鉴”也可以链接到不少关键词:以人为鉴、以史为鉴、借鉴、鉴别、鉴定、鉴赏……本文所提及的目鉴,简单的说,就是用眼睛来鉴别真伪、鉴明年代。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文物鉴定最权威、适合、真实的方法,依然是目鉴。完美的目鉴过程应当是这样:当器物出现在眼前,鉴定家马上在头脑调出资料,进行比对,做出判断;如没有对应的资料,就马上把具备相同特性的时代风格找出,进行类比,最终去伪存真、断代。这种方法,传统的称为经验学,科学上又称为标型学,是一门判定器物年代、文化、历史、价值及真伪的学问。当下我们拓展为目鉴学,并且找到了令“目鉴”,这种用眼睛来进行判断的科学,更加精准的方法。
以往文物收藏,真伪鉴定并不是最尖锐的问题,人们往往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器物的文化及类型的分辨上;而到了当下日新月异的信息科技社会,对文物的判定,随着作伪技术的不断提升,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回顾陶瓷的烧造史,曾经唯有帝王才有条件用实物去仿古,例如成化皇帝仿制宋代五大名窑、雍正皇帝仿造明代成化斗彩品种、乾隆皇帝仿造的历朝历代名贵品种,这都屡见不鲜。可是这样的皇家待遇,在今天的景德镇,稍微好点的私人作坊都能做到,民间仿官窑那以假乱真的精细程度,只怕是乾隆皇帝有灵,也会惊得瞠目结舌。而且,“今”与“古”做事目的完全不同,像乾隆朝的仿古烧造只是怀古之风,上寻文化、自娱自乐;近20多年来的仿古可就完全是造假了,一定要以假乱真、扑朔迷离、牟取暴利为终极目标的。所以,当下的鉴定学面临到大压力,遭遇利益的挑战,要求鉴定家具备更完备、系统的知识储备。
十一年前,一对青花瓶搅乱了文博界,一位华侨要捐赠给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对“元代至正青花象鼻瓶”—一对和英国大维德博物馆收藏相似的元青花瓷瓶。参与鉴定的有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从事陶瓷研究的几位研究员;各大高校工艺美术系、考古系、历史系的一些教授,还有一些科学单位的研究者。专家们签名认同华侨的这对瓶,在造型、工艺、纹样、款识、圈足和胎体等特征上,均与英国大维德博物馆馆藏如同一辙。如果就这样捐献,无缝是一件值得颂扬的爱国行为。可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却拒绝了这次捐赠要求,随之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也拒绝了这对瓶。原因很简单,存疑。事实上,这位华侨珍藏着满屋的宣德青花龙纹大罐、成化斗彩鸡缸杯等极其珍贵的品种,数量甚至超过了,这些珍品在世界各大博物馆的存世量。无疑,华侨打眼了。藏家打眼不稀奇,可是,为何众多文博专家会集体做出错误判断?不难解释,呆在博物馆里把玩库房藏珍,不等于能甄别用实物模仿出的特征,不了解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就算接触再多的真品也不一定能对高超的仿品作出判断。田野考古,一镐一镐挖出来的“文物”,说不定是前二年新埋下的产品,利益驱动一定会跑在科学良心的前面;科学鉴定的化学法、物理法、热释光、脱玻化,要么依赖庞大数据库、要么打不败X光,都有无克服的弱点。鉴赏一件价可抵城的陶瓷、解析天价陶瓷艺术品光环的构成、甄别真与伪的天壤之别,只上过陶瓷器物课或者历史课、考古课、科学鉴定课,远远不够。
在看三年前的,也是一件瓷器,也是因为捐赠引起了关注。一位江苏藏友捐赠“宋代定窑孩儿枕”等几件“宋”瓷给博物馆,起初经过验证后博物馆收下了这些瓷器,而后遭遇众专家集体签字的否认后退贷,藏友不服掀起几番论证,相关专家众说纷纭,成了热闹看点。器物存疑,藏友捐赠不遂当然上火;一位定窑的当代大师,根据这件孩儿枕的工艺技法判定,此物水平很高,字证实为真品但结果假的就是假的,不可能摇身变了真,定窑大师也因此着急上火。看来,时隔九年,陶瓷仿造技术在暴利的吸引下飞速发展,而陶瓷鉴定技术却没能与时俱进,没有形成一门系统的综合科学。那位当代大师,按理说极熟悉技术和特征,可惜没有补上古器物的相关课程,也是技术不全面,该当上火。
鉴定主要还是通过器物的造型、胎、釉、料、纹样、圈足、款式等特征来判定真假,考验鉴定家对于标型的掌握。在一九八五年市场经济还没放开之前,鉴定家是个轻省的职业,钻到书里当蛀虫就合格了。熟练掌握鉴定书中所强调器物的外观特征,就可以辨真伪、断年代。但是经济发展带动了“仿古”行业迅速升温。以青花瓷器为例:元代的苏泥勃青、明代中期的平等青、明代晚期的回青和石子青,都是陶瓷里面的著名品种,拥有众多赏玩者;而现代烧造的陶瓷产品,通过对窑温和烧窑气氛的控制、对钴、铁、锰元素的调配,可以随心所欲地获得元青花的铁渍癍、成化青花的平实青蓝、万历青花的艳紫;计划生产哪朝产品就能烧造出哪朝产品,完全信手拈来,都是熟练工。因为当代督陶官“唐英”们使用实物对照仿烧,器物所有特征都类似珍品,而鉴定界里的“书蛀虫”只背熟了外观特点,在这样的高端访品前一定铩羽。可见对于当下的鉴定学,以往的鉴定书籍,最多只能是一门认识古陶瓷外观的器物教材。
陶瓷的鉴定,绝不是博物馆的研究员、考古教授、工艺大师、科学家,用自己的一门专业做出的单一结论。鉴定应是在掌握住器物本身特点后,与历史时代、美学工艺相结合,最终在理解了器物的精神后,找对气息进行判断,这种鉴定才能是科学的、标型的鉴定学;那些看了鉴定书,按图索骥的人,只能是鉴赏家。陶瓷是一种生命,泥与火的图腾,大地母亲赋予众生鉴赏美的基因,所以当是人人都有鉴赏力,这也不难解释当前的鉴赏家之众,甚至市场上到处是“专家”签名的“证书”。大浪淘沙,只有经得起艺术品市场考验,站得稳、行的正的鉴赏家,才能称上是鉴定家。那么从鉴赏到鉴定的涅磐,古陶瓷的鉴定学应该分为以下课程:
一、历史知识课:知古方能解今;
二、古陶瓷器物课:是研究器物本身的信息,从而解读历史。器物的演变伴随陶瓷的历史一路走来,循序渐进;
三、陶瓷考古课:通过古墓葬、遗址、遗迹、地层的科学论证等手段,弥补传世古器物的不足之处;
四、陶瓷工艺课:了解当代和古代陶瓷工艺,从原料和技术等方面,进行解析;
五、科学鉴定课:是通过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等进行鉴定,是一种辅助的科技手段;
六、实战演练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有的课程都通过实践来检验,这无疑就是鉴定学最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