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当我们在谴责那些无德专家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反思一下,作为民间收藏市场主体的藏家们是否也为专家们的不良行为承担点什么责任?
中国偌大的民间收藏市场,为什么仅仅因占收藏人数比例极小的专家们的副作用就可以导致鉴定防线的全线的崩溃、假货赝品充斥市场、无数藏家吃亏上当?专家们如此巨大的能量是谁赋予他们的?
一些在鉴定市场上走红的专家们,本来就是一些普通人,他们的绝大部分人并没有得到政府的授权和任命的,那时候他们即使搞上一点歪门邪道也是人轻言微对广大藏友、对全国的民间收藏市场、对全社会没有什么严重的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内迅速掀起了民间收藏热潮,民间收藏这本来是利国、利民、利个人的天大好事,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广大的收藏爱好者们没能树立起正确的收藏观念,偏离了收藏活动的本质,“发财捡漏”、“一夜暴富”的思想主导了人们的收藏行为,大家把收藏当成了发财致富的捷径。所以必然带来只收藏不研究;只关心藏品的经济价值、不关心藏品的文化内涵;只管掏钱买、不注重提高鉴别能力的收藏怪象。如此一来,数以千万计的收藏大军中的大多数收藏者都变成了一种掏钱靠自己、长眼靠别人的“拐棍一族”。他们因为自己不懂文物艺术品的鉴定常识,就会把鉴定看的很神秘,会把在各种媒体上经常出头露面的那些所谓专家们视若神明,自己的藏品只有让专家鉴定一下才会心安理得。正因为收藏市场的这种迫切需要,藏友们的盲目依赖,才使那些默默无闻的专家们身价大增,变成了广大藏家尊崇、热捧的偶像级人物。这些扭曲的社会现象难道不是我们广大藏家造成的吗?
2014年笔者参加山东电视台生活频道一档鉴宝节目,为了收集节目素材,电视台会组织专家鉴定团到本省17个地市进行公益鉴宝活动。广大藏友的鉴宝热情非常高涨每到一地藏友们都是争相前往,群情高涨。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每次鉴宝都会遇到熟悉的面孔。也就是说有一些藏友,是很热衷于参加鉴宝的,他们为了搞清楚自己藏品的真伪,不辞辛苦,跟着鉴宝团到处跑。
其中有一个烟台的小伙子大约30多岁,已经连续跟了我们好几场了。一开始他带了很多的东西让我们给他鉴定,我们感到是他的藏品太多,一次带不过来所以就多跑几次,如此而已。但后来发现他几乎鉴宝成瘾,只要买了东西就要跑来鉴定一下。一次,我们在枣庄鉴宝他又来了,要知道从烟台到枣庄将是600多公里,做车也要6、7个小时,搞不好还要住一晚上。笔者的感觉,他这次很可能带来了什么重器需要鉴定。正当我们大家拭目以待的时候,他却从上衣的口袋里掏出了一只画着侍女图案的民国小瓷瓶,说是官窑我们给他好好看看。结果很惨,也就是一只普通的民窑小瓶,充其量也就值二三百块钱,连他这次来的路费都不够。
通过交流了解到,小伙子从初中的时候就开始玩古董,而且还很痴迷经常走乡串户,赶集练摊,到处淘宝。只要手里有了钱便都买了古董。前几年家里的房子动迁,给了几万元的补偿款都让他买了古董,搞得家里至今没能盖上新房,一直住在亲戚的旧房子里,整天受到母亲的埋怨。我们问他收藏的结果如何,他说玩的不好,净买假货,原因是自己的眼力不行。一开始也拜过老师想和人学学古玩鉴定,但是,老师眼力一般而且经常拿假货来坑他。自己没有文化,学不了鉴定,身边的人又都不可靠,只好大老远的找专家请教。希望能碰到好运气、捡个大漏,打个翻身仗,把原先的损失补回来。像他这种既执着又无知的藏家,的确让人可怜。但是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既然如此喜欢古玩,如此想捡漏赚钱,为何就不能下点功夫提高一下自己的鉴赏能力呢?这种只有古玩梦而又不肯下力气学习的玩家,是永远把自己的收藏命运交到别人的手里,其结果只能是吃亏上当,美梦难圆。
另外一种类型的“专家依赖症”,表现的更加复杂一些,从表面上看藏友是依赖专家,实质上是藏友们在利用专家。一次,某电视台一档鉴宝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请来了一位央视的鉴宝专家前来助阵。节目录制前,本期节目的编导,把这位专家请到一边,商量这样一件事情。一位浙江杭州的小伙子,事先电话预约来参加这场节目的录制,但是参加节目的要求有些与众不同。原来他80多的老爷爷是一位专门收藏玉器的老玩家,几十年来收藏了不少的玉件,但令人遗憾的是,老人家的鉴定能力并不很高,对自己的藏品如何心中无数,眼看年逾八旬、来日不多,自己的最大心愿就是找个好专家把自己的藏品搞搞清楚。马上老爷子就要过80大寿了,儿孙们想通过这档节目给老爷子的宝贝上上电视,让知名专家现场夸夸他的宝贝,给老人家一个最好的生日礼物。缺乏鉴定常识的编导从照片里感到藏品还不错,又为这家人的孝心所动,所以答应他们的要求。
专家认为这事应该没有问题,但是还要看看带来的东西如何?结果打开箱子看过之后,专家表示很为难。东西虽然都是有一些年份的。但都是质地不佳的地方玉,而且雕工都比较粗糙。答应吧,像这种东西怎么夸?不答应吧,编导已经把人家请来了,老爷子正心怀喜悦的期待着全国知名专家的点评呢。权衡再三专家只好牺牲一点原则,成全这家人的孝心,以一些模棱两可,是是而非的话,进行了点评,遂了老人家的多年的心愿。
像上述对专家充分利用的现象在收藏市场上并不罕见。在这里藏友对专家的依赖扩大到了实用的范围,是专家依赖症的升级版,有的时候还是很有实际意义的。笔者早就注意到,几乎所有的鉴定公司、鉴定中心的墙上都会挂上全国知名专家的照片,号称为特聘专家。在北京的一家鉴定公司的墙上挂着200多名全国知名专家的头像照片,故宫的、国博的、国家鉴定委员会的,中国所有的鉴定名家几乎无一漏网。更可笑的是,在某县级市文化市场的一家“民间藏品鉴定中心”竟然挂着鉴定专家杨静荣、叶佩兰、单国强、蔡国声、丘小君等人的照片。美其名曰:特约专家顾问团。当笔者问到专家本人知道吗?在场的工作人员笑答道:当然不知道。他们出场费一人一天好几万,谁请的起呀还不是为了招揽生意吗。工作人员毫不掩饰他们的目的,就像是在随便开一个玩笑。
这个例子,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专家依赖症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专家被藏家捧了起来就有了名人效应,这种名人效应是一种无形的财富,专家是主要的受益者,会投机的藏家们亦会利用专家的名人效应借光受益。
专家依赖症从表面上看是藏家自身的认知问题,但其本质上却能影响到广大收藏爱好者的收藏命运、关系到鉴定专家对鉴定市场的影响力、我国民间收藏市场前途的重大问题。
首先“专家依赖症”致使收藏失去其本来的意义。古玩收藏在我国至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古玩作为一个非生产行业,为何历经千载长盛不衰?其核心就是一个“玩”字。“玩”包括把玩、赏玩,但要真正“玩”的好,就少不了对藏品的真伪进行鉴别和考证。所以,收藏的真谛就是对古玩的把玩、赏玩、鉴别和考证。这些事情是藏家发自内心的兴趣和精神享受,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藏家加深了情趣、收获了知识、提高了眼力,实现了由爱好者到藏家到玩家的转变,从而也实现了古玩家的价值。
自古以来在古玩行里从来就没有鉴定专家之说,玩家本身就是专家,没有眼力的藏家是没有可能在行里混的。所以,所谓专家这个收藏界的特殊专业群体的产生,正是近几十年来我们的收藏群体偏离收藏轨道,为收藏宗旨,只收不“玩”,只藏不“鉴”的必然结果。藏家只想赚钱捡漏、不愿下功夫鉴赏,把“藏”和“鉴”人为地割裂开来,从而造就了不收藏只鉴定的所谓的专家们。在藏家面前他们有着生杀予夺大权掌握着无数藏家的收藏命运。广大藏家的尊崇和信赖,把他们推上了救世主的地位。如果他们真心当一个救世主,也算是广大收藏好者的幸事。但现实事令人悲观的,致使难以数计的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并没有收到专家们的庇护,相反却是深受其害。有了藏家的专家依赖症,才有了专家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有了专家左右市场的能力。这种毫无制约权利和能量一旦失控就会成为假货泛滥的推手,就会使鉴定防线崩溃,收藏市场颠覆。
解决专家依赖症的根本措施还在于广大的收藏爱好者自身。
专家依赖症是由收藏动机偏离所引起的。所以,广大收藏爱好者首先要端正、收藏动机。收藏的目的应该是以藏品为载体,提升自己内在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而不应把收藏当成发财之道。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专家依赖症的困扰,不给那些无德专家留下可乘之机。当然,古玩艺术品的收藏也可以成为一种投资项目,但那是另外的问题,那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问题,和我们一般人的收藏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们作为普通的收藏爱好者绝不可以以投资或者说投机的心态来指导我们的收藏活动。
作为古玩艺术品的收藏爱好者,如真想走上收藏之旅的话。就必须做到“我的命运我做主”,鉴定古玩的眼力是主宰自己命运决定要素。有了过硬的眼力在收藏界就会如鱼得水、出入自由。当然,有了眼力心中就有了定力,在市场上淘点好货、检点小漏也就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了。另外,有了鉴定的资本来个以藏养藏,在玩的同时创点效益也不是难事。
国际歌唱得好“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古玩市场上凡是靠别人、包括哪些所谓的专家,过日子的人,不是受骗,就是上当。轻者血本无归,重者倾家荡产,善终者极为少见。如果广大的藏友都能挺起腰杆、自我担当,不仅自己能够成功收藏,还会完全占领鉴定阵地,那样假货赝品就会无处藏身,鉴定领域就不会如此混乱不堪,那些到处招摇撞骗的伪劣专家就会失去市场,我国的民间收藏市场也就能够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此文为作者专著《中国艺术品鉴定市场乱象揭秘》(待出版)之节选)
上一篇:我的收藏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