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尊是清瓷中最知名的器型之一。通常又指康熙豇豆红釉太白尊。小翻口、短頸、溜肩、半圓腹、平底,腹上錐刻三組團螭龍紋,外壁施吹紅釉,呈深浅不同之豇豆色,釉面緊緻明亮、釉色柔美,有深淺不同之斑點散落其間。底施白釉書青花年號款。
豇豆紅釉可以說是康熙窯乃至整個清代瓷器史上最傑出的成就之一。它屬於康熙中早期官窯复燒的高溫銅紅釉中的吹红釉,即臧窑吹红器。太白尊為豇豆紅最著名器型之一。一直以來,拍賣收藏界均將此器歸為書案上的儲水器,蘇富比與佳士得拍賣行也一直以『Beehive shaped water pot』來描述此器造型。然而仔細觀察其造型特點,與真正使用起來的便利性與合理性,如裝水和倒水的動作,稱其為花器實則更恰當。太白尊造型應從梅瓶上部而來。與其造型相關的花器最晚在南宋時期就已經出現。如日本大阪市東洋陶磁美術館所藏南宋青白瓷划花花囊瓶。但元明時期不見此型,至康熙又開始大量燒制。在舊式說法的「康熙八大碼」中,太白尊是傳世數量最多的豇豆紅釉器型之一,不但海內外公私博物館均俱有相當數量的收藏,甚至是每一場拍賣會上均能看到她的身影,呈色色相从大红袍至乳鼠皮,千變萬化,引人入勝。然而太白尊之名,似乎是從晚清才開始流行的。清晚期寂園叟《陶雅》卷上八記載:「康熙初年之太白尊。滿身多有牛毛紋。」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評述「豇紅之所以可貴者,瑩潤無比,居若鮮若黯之間,妙在難以形容也」、「此等(太白)尊無巨大者,通體不過數寸耳,以豇豆紅色或帶蘋果綠、蘋果青色為多,腹有三團螭暗花,乃淺凹雕也,除康窯外歷朝甚罕仿制,故價值之昂等於拱璧。」
根據清宮檔案光緒三十年十二月《梨花伴月收存不在印檔瓷器清冊》載:「......素尚齋二層疊落圍房存康熙年款:......霽紅花囊一百六十件、霽紅筆洗四十件......」、「梨花伴月西圍房存康熙年款:霽紅觀音瓶五十件(內一件口傷)......乳釉花囊三十件、祭紅花囊七十件、第六十七桶存:祭紅花囊一百件......」
梨花伴月為承德避暑山莊康熙三十六景之第十四景,建於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七年(1703年-1708年),屬山莊早期建築,在中軸線上,康熙以實景為第一層台地上的3間門殿題額「梨花伴月」,其名来自梨花伴月院外的萬樹梨花,每當月朗之夜,皓月銀輝與梨樹白花交相輝映,芬芳馥郁,如同仙境。當年這裡也作為皇家瓷器庫,曾藏有歷代名贵官窯瓷器达十多萬件。依此光緒清冊中的霽紅花囊清點數量来看,它明顯多於其它品種,而從傳世館藏及拍賣市場來看,太白尊的數量仍然是康熙豇豆紅釉器中最多的,由此可以推测其用途除为花器外,也可能是用于赏赐。
又查,宣統二年五月初六日立《春字瓷器陳設帳三冊》載:「......江豆紅瓷花囊四十件(有傷七件)(二千四百十三號)......」、「......江豆紅瓷太白瓶四件(內有一件破碎)(一千九百六十二號)......」
民國清室善後委員會《故宮物品點查報告》記載:「景仁宮......藏字一二六大木箱......江豆紅太白尊一件(暗花康熙款)......」
綜合上述官方資料可以看出,直至光緒三十年(1904年),豇豆紅釉太白尊仍然被稱通為霽紅花囊,存世數量較多,到了宣統二年(1910年)才開始改稱為江豆紅、太白瓶。
太白尊的造型显然是获得了所有人的青睐,除最典型的康熙豇豆紅釉外,傳世所見還有其他諸如黃釉、綠釉、白釉,甚至是描金、彩繪的版本,并一路延燒至今。下面九图中甚至有一件是日本十九世纪晚期的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