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南宋龙泉窑,恐怕大部分人贵黑胎而轻白胎。只要一见黑胎瓷器,就如获至宝,兴奋不已,动辄曰“仿官”,甚至直呼为“官”,更有人一提龙泉黑胎马上断语,“溪口窑”的,诸如此类或一知半解,或偏见,或激进。其实官窑就是官窑,不可能所有的黑胎都是官窑,官窑也不可能被仿造,“龙泉仿官”一说听着就别扭,细究起来问题多多。而龙泉黑胎的产地,除了溪口,大窑区片的黑胎瓷器比比皆是,不仅窑口诸多,质量相较于溪囗区片,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关于龙泉黑胎问题,已经在以前文章里有论述,此处不再提及。今天我想主要谈谈南宋时期龙泉窑青瓷的白胎问题。
就胎质呈色而言,南宋龙泉窑的主流无疑是灰白色胎,也即香灰胎,以灰色为主,灰中带白,具体有深有浅。
这是因为,龙泉窑的瓷胎,其主要成份是当地的紫金土,含铁量高,所以在北宋时期,其瓷胎大多数是深灰色的,色调偏暗偏黑,胎质颗粒较粗,这也是胎土淘洗不精,除铁不净之故。当时的产品以自产自销为主,没有发展动力,也没有外来技术的介入,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所以大多数产品粗略不堪,五管瓶,塔式瓶,粗足莲瓣碗等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从一定角度来说,并不是胎黑就好,如南宋之前,胎色偏黑反而是质粗的一个表现。
其实,由于紫金土含铁量高,龙泉窑烧制灰胎黑胎并不难,最难的反而是白胎。要获得细腻洁白的瓷胎,无疑要经过多次淘洗,去除铁质,工艺复杂,非精工细作不能得之。而洁净细腻的瓷胎是烧出上天青之器的先决条件之一。此类白胎品,釉汁更是讲究,需取山中最佳之釉果炼之,加以多年陈腐方可取之为用,如此人力物料加之火候天成,方能烧出温文柔美,素静淡雅的上等天青之器。
宋代龙泉窑白胎细瓷的数量非常少,少到一直被忽视,混淆在诸多灰白胎中被笼统称为“白胎”。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将“白胎细瓷”这一概念,从相对于黑胎而言非黑即白的“白胎”中离析出来,宋龙泉窑青瓷在胎质呈色上分为灰胎、黑胎、白胎三种更为合理,而白胎细瓷少之又少,比之黑胎更见珍稀。
以下介绍两例白胎细瓷标本:
器物残底,足圈满釉,没有支钉痕,似定窑之覆烧而成,形制风格上亦有类似北宋定器汝瓷的格调,釉色似雨过天青,明净如洗,极其雅致俊秀。此片为杭城遗存,在杭城出土的同类龙泉窑瓷片中属凤毛麟角,非同寻常,十有八九为宫中之物。
葵瓣洗残件,胎壁极薄,腹壁作葵瓣式,平底,支钉细小,极似汝瓷芝麻钉,无论形制釉色均神似汝官瓷器,此残件系龙泉大窑区片的“官场”一带田中出土,若非知其出土地,误为汝瓷无疑。
以上二者均为白胎器,绝非传说中的“杭窑”所作,龙泉大窑烧制无疑。而以其臻至完美的极致品质,神似汝窑的形制釉色风格来推断,应是当年宫中使用之物,因为只有皇权才会不惜工本人力追求极致,而宋室对汝瓷之爱更有史书文献可稽。
处州龙泉有这么高的技术水平烧出皇室御用所需之物,若不是官窑性质又是什么呢?宋代官窑之制度,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才能真正理解龙泉窑的官方地位。
之前我已讲到过宋代黑胎的用途和特点,黑胎与粉青釉之有机结合烧出如青铜器般的峥峥铁骨,一是代替,二是摹古,或用于祭祀礼典,或满足陈设器复古好雅的审美需求。有人说南宋官窑瓷器均为黑胎瓷器,是不是除铁不净的缘故呢?不是的,南宋官窑并不缺乏淘洗除铁的技术,黑胎瓷器的烧制是服务于其特殊用途的。当然这里边也有因地制宜,当地材料的特性也是一大因素。相同地,龙泉窑在宋代烧制香灰胎、黑胎、白胎产品也是为了满足不同人群、不同使用目的的需求,官方的、民间的,共存共荣,相当复杂,这需要更多发现,更进一步的研究。
上一篇:玉出昆冈,有德乃彰
下一篇:龙泉窑贯耳瓶及其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