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又叫泉币,古钱币的收藏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南宋时期,彼时的古钱收藏家洪遵便撰写了一部钱币学著作《泉志》。古钱收藏事关历史文化与个人志趣,在济南古钱收藏家耿启明看来,收藏小小的一枚钱币,不仅能够达成投资的某种可能,还可以学到经济、政治、军事、民俗、美术和文字等方面的知识。
一枚“花钱”的流转之路
耿启明的收藏史从1995年开始,如今已是圈里著名的行家。在他看来,中国的古代钱币收藏经历了一个有意思的发展过程。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比较落后,“当时的泉友们还经常赶大集”。耿启明记得当时有一个湖南的泉友发明了用通讯录来交换藏品的方式。“当时这个圈里没有中介,没有互联网,没有发达的交通,靠的就是热爱和诚信。就像集邮册一样,泉友们把自己的藏品和想要交换的藏品编成目录,定期的在圈里流传。”
钱币市场的行情变化是和经济形势紧密相关的,耿启明告诉记者。 2003年新文物法出台后,全国各地的古玩城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古钱币收藏市场也空前的繁荣起来。如今,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价格的透明化,古玩地摊交易时代的终结,“即使再好的眼力也没什么漏好捡了。”
谈及收藏之路的开始,耿启明用了一个词“巧合”。
1995年,他去北京中央戏剧学院的考前班。住在黄寺的耿启明,某天出门坐上了反方向的车,竟然到了德胜门。“当时正好有一个古钱币的展览,我就进去看了看,没想到从那时便一发不可收拾。”
耿启明寻找一切机会了解古代钱币。“最初我买了一本民国时期赵汝珍写的《古玩指南》,后来又看了孙仲汇的《简明钱币词典》,丁福保的《历代古钱图说》。”此外,他还经常去市场跟圈里人交流,“当时请圈里的老先生们吃饭,就是为了人家茶余饭后讲一点古钱的事儿。”后来,九七年报国寺古钱币市场的建立使得全国的泉友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古钱收藏渐渐红火起来。耿启明之前在德胜门认识的著名钱币收藏家毕建老师也搬到了报国寺开设了店铺。
耿启明告诉记者,关于毕建,圈里流传着一件著名的事儿。1999年的某天,耿启明一位老乡打电话来说河北发现了一枚龟鹤齐寿的“花钱”(又称厌胜钱,汉族民间一种用作吉利品或避邪物的古钱币),非常罕见。“这枚龟鹤齐寿相比寻常尺寸要大得多。老乡交代这枚河北出土的花钱要卖1000元,可普通的只卖一两百。”因为当时在青岛出差,耿启明放弃了这枚钱币。
后来耿启明去北京参加交流会,毕建给他看一个宝贝。“我一看这不正是河北发现的那枚龟鹤齐寿吗。”只不过,1000元的钱币涨到了3500元。当时买这枚钱币的时候,卖家一再表示不卖,毕建发了话,“不卖不要紧,这样吧,你开个价吓唬吓唬我也好。”卖家抬高到3500元,毕建当机立断买了下来。
这枚龟鹤齐寿在圈里出了名,后来不断有泉友幕名而来。最终这枚龟鹤齐寿涨到了八万,被天津的一个泉友买走。“这是当时中国成交价格最高的‘花钱’。”后来,经考证这枚龟鹤齐寿直径是8.7cm,而普通的直径只有5.8cm。体现了“母钱”的特征(指古时翻铸大量钱币时,中央和地方财政所制作的标准样板钱),是镇库之币,现世仅存一枚。
“古代钱币收藏是一个载体”
耿启明告诉记者,收藏钱币大概分为三个方向,第一种是以通史为主的;第二种是专题收藏,专门收藏某一个品类的古代钱币,或以地域为限,或以年代为限;还有一种属于投资收藏,其中还包含专门买名誉品的。在他看来,“古代钱币收藏是一个载体,承载了历史与文化。”
对古代钱币收藏的热爱凝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泉友,上到中科院的院士,下到小城镇的农民,不过,“在收藏钱币这件事儿上,大家都是平等的。”
对于新入行的泉友,耿启明最直接的建议就是“多听、多看、多问、少买,尤其不要一上来就买名誉品。”耿启明表示,“在这个圈子里,有钱不是万能的。”他早期认识很多日本人来中国搞古币收藏,其中不乏一上来就花高价收藏珍稀古币者。后来这些人基本上都不在这个圈里了,“就是因为市场上对珍稀古币的造假行为令其损失巨大”。
谈起现在古钱币收藏市场的鱼龙混杂,耿启明也很无奈。“市场大了,古钱币价值高了,连普品造假也多了……但毕竟造假就是造假,还是会留下破绽,只要静下心来从基础开始学习,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在收藏上取得进步并不是什么难事”。
上一篇:中国文物鉴定与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