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 注册 服务热线:400-608-1178

青年玉雕艺术家芮帅:智圆行方 知行合一

作者/来源:芮帅发表日期:2017-06-06807

他的作品线条流畅,精细简洁,立意深邃,古朴厚重,传承的元素中夹带着现代的灵动,适合现代人审美观。近日,笔者专访了这位青年玉雕艺术家,现在就与读者一起走进他的一片冰心玉世界。

央视网:芮帅老师您好。你在苏州玉雕艺术行业属于年轻一辈人,是什么原因促使您走上玉雕的这条道路呢,请给我们分享你的成长经验。

芮帅:走上玉雕的道路这条道路,我想冥冥中自有注定吧,我出生于安徽桐城,生活的周边就有玉匠人,从小耳濡目染,可能那时候心里就种下了玉雕的种子,可我的家人却都没有从事玉雕及其相关行业,大学毕业后,父亲委托他一个很好的朋友,也是世交,托付于他带我去北京学习古玩知识,继而前往苏州,拜与蒋喜门下。算来学玉之时已经是23岁,在玉雕行业23岁学习玉雕已经是很晚了,在苏州这边23岁的玉匠,可能做玉都是十几年的光景了,算来已算是老师傅了,刚开始学的时候是很有压力,起步比别人晚就越发的努力,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期在学校的基础和在北京学习的古玩历史知识,让我学习玉雕时更容易理解和上手,同时对玉雕的感悟也比其他人要更快一些。

《爱莲》

央视网:当初为何拜在玉雕大师蒋喜的门下,他收你为徒有什么条件吗?

芮帅:拜与蒋喜蒋大师的门下,是慕于他在业内的口碑和名气,师傅在古玩圈内有仿古第一人的口碑,他所做的仿古玉,古韵十足,几可乱真,也有业内的小道新闻,说早年有人拿他的东西去各大拍卖行送拍,还有很多博物馆都有师傅的作品(以假乱真),不过消息的真假已经无从考证了,但在我的心目中,却增添了更多的崇敬和神秘,拜蒋喜为师,也是通过朋友的举荐,我和师傅谈了我对玉雕的理解和感受,并把我的一些绘画设计作品拿给他看,师傅看后点了点头,并说道,学习玉雕不是一朝一夕,是需要你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感悟和浸淫,你有这个觉悟了吗,我回答师傅说我做好准备了。随着日后相处久了,才越觉得老师底蕴的深厚,不但对玉器深层次的理解,技法上的炉火纯青,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更是在玉雕艺术的理解上,让我有种高山仰止的感觉,让我深深的觉得玉雕不单单是一门技艺,更是文化思想的载体,一件好的作品,直击人心的是他所表达的内容。

央视网:您的作品有些能看到师傅的影子,有些和蒋喜老师的风格大相径庭,能说说您的设计思路吗,您的风格是哪一种。

芮帅:老话一直都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果学徒只知道吸纳老师的想法,按照师傅的想法创作,就是在走前人的老路,无法独立,作品也是千篇一律。我认为学艺是一辈子的事,技艺雕工需要不停进步,以臻于极致。所以自出师以来,我自己摸索实验,大量的实践让我积累了经验,基本功也越发扎实。从另一个方面说,以前材料的特殊性,与当今不同的工艺追求也给自己很大的锻炼空间。以我这个年龄还不想限定风格,使作品丧失新鲜感。捧着每一块石头,我都会冒出很多想法,都试图把想法转换成作品,这个过程是很快乐的。假如一个工艺家每天重复的只做同样或者类似的造型的作品,就不算艺术创作,而是生产线制造,就没意义了。

《封侯拜相》

央视网:向您请教,我们在欣赏玉雕作品时,怎么样才算是一件好的作品呢?

芮帅:一件好的作品,首先是远看之形。对雕刻工来说,出胚定型很关键,作品首先要利用好材料的原型,掌握玉质的结构,裂纹,脏和水线,恰到好处的利用原态原皮原色;二是近看之意。每一个步骤都要讲究,不能有半点马虎。从工具到力度,心神的集中直接影响点、线、面、体的塑造、衔接和融合。有的作品只能远观而不能近赏,没耐心去完成作品最后一口气的作业,会使它缺失应有的完美;三是艺术之本。现今社会,人们的欲望和追求越来越高,对玉的欣赏、把玩和收藏也在求取现实利益,面对功利如何取舍,对于一个玉雕师傅来说,业界良心要求我们做真君子,摆脱俗气,敢于创新,追求特色,做出自己的风格,我们取悦的不是利益,而是艺术本身,将工艺技术、人生感悟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为社会创作更多好作品是我们必须有的担当。

《云纹卧牛》

央视网:当下,玉雕师们素质良莠不齐,如何区分匠与师的关系?

芮帅:有人说师和匠的区别,师高于匠,但出于匠,由匠而来。匠精巧于工,大匠者,作品已独具匠心,浑然天成。师亦出匠品,而且古往今来,大师的匠品比例很高。精巧于技,是一个必然。

纠结于匠与师,难有界线。

匠品是一座平地而起的大楼,由地基起,层叠而立。师品则是一座拔地而起的大山,岁月如歌,鬼斧神工。

所以说,师品可遇而不可求,并非大师就能出传世之作。

《一花一世界》

央视网:这个行业的现状您怎么看?

芮帅:业内人有个奇怪特点就是做玉的人都看不懂玉,更别说钻研学术,因为材质本身贵,大家基本就是去做一些买卖、经营。他们没太多的精力去关注这种材质与艺术间的联系。但我觉得我们今天要谈的是艺术,是要把玉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用艺术的新方式去表现。继承和创新,是我们如今玉雕行业天天摇旗呐喊的口号,其实谈何容易,先且不论创新这部分,单单先说继承,华夏几千年的历史,先人前辈多少年的心血结晶等等,这份沉甸甸果实,光消化就不知道需要多少年的时间,再没有这个基础上那个去谈创新,那不叫创新,那叫猎奇,那叫杀马特。所以我还要成长和慢慢的消化,现在我的作品都是在借鉴古人先贤,前辈大家的作品和想法,可能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不过这谈不上是创新,只能是传承,未来,我会去努力的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将自己的一些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到作品当中,我觉得这也是一位从业者应有的一种态度,我个人认为,玉雕,书画,音乐,电影等等艺术门类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从我的理解,他们都是技术层面的,是技艺,是文化,思想的载体,正真直击人心的是创作这个作品的人的思想,他想通过这件作品想要表达给观者的内容,他的意识形态,才是这件作品(无论是玉雕,书画等等)灵魂所在,才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