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 注册 服务热线:400-608-1178

精雕细琢传承玉文化

作者/来源:孔德珮发表日期:2017-01-16898

在当代玉雕工匠中,孔德珮年龄不大却很有知名度。一个夏日的午在当代玉雕工匠中,孔德珮年龄不大却很有知名度。一个夏日的午后,我们来到孔德珮位于北京的工作室——“孔府玉庄”,橱窗里摆放着一件件精雕细刻、生动传神的玉雕作品,它们以无声的语言向观者讲述着中华玉文化的深厚内涵。

孔德珮40岁出头,说话不紧不慢,显得温厚而儒雅。他是孔子第七十七代孙,还拥有诸多头衔: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特约研究员……他笑着对记者说:“其实,我骨子里就是一个玉匠,传承中华玉文化,是我自认的使命。”

薄胎宝瓶诠释工匠精神

既是玉雕师,必有代表作。说到代表作,孔德珮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从保险柜里将镇店之宝——“痕都斯坦式青玉西番莲纹宝瓶”请出,铺上毡子,打开灯光,一只薄如蝉翼、通体浅浮雕西番莲纹的宝瓶亭亭玉立在记者眼前。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由我们的团队创作的‘碧玉九龙缸’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且是唯一入选的玉雕作品。这坚定了我要创作一件更高技艺作品的决心。”孔德珮说,喏,就是这只宝瓶,我们借鉴了痕都斯坦玉的工艺。

痕都斯坦玉在清中期由中亚地区传入内地,受到清皇室青睐,其工艺特点是胎质薄如蝉翼,并且在器表镶嵌宝石,或在器表饰以精湛浅浮雕,每一件痕都斯坦玉器看上去都美轮美奂。

孔德珮回忆,那是在2011年的秋天,经过数月的筛选,最终为制作宝瓶选中了一块重量为24公斤的新疆和田青玉原料。正式动工是在2012年开春。

记者:“开春动工,有什么讲究吗?”

孔德珮:“年底年初,特别是整个正月大家都处在过年的兴奋和躁动中,静不下心来。节日过完了,喧嚣散尽了,心就静下来了。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三个字——静、坐、悟。静是要静得下心神,坐是要坐得住板凳,悟是肯钻研能创新。”

他告诉我们,开工后,对这块玉料要先修大型,然后用管钻掏膛,一钻一钻将瓶体中间部分掏空;接下来细修外形,浮雕西番莲纹;再接下来是对瓶子的内壁修胎、打磨,瓶壁最薄处要求仅为0.2毫米。玉雕行里有句老话叫“雕一铲二磨三功”,说的是打磨阶段最吃功夫。0.2毫米啊,隔着瓶壁都能看见砣子在转动,此时全凭多年的经验和手感操控砣具的力度。力度不够,完不成抛光;力度稍大,瓶子就碎了,一个团队的努力、900多个日夜的心血将全部付诸东流。“这么大压力,谁来干?只有我呗。”孔德珮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我们注意到他的双眉在聚拢、捧着宝瓶的双手不自觉地在收紧。

这时,孔德珮招呼我们坐下来,为我们一一斟茶,似乎是要平复一下往事的回忆令他再度紧绷的神经。喝了一口茶,孔德珮接着说,宝瓶的制作进入尾声时,内心的压力可谓与秒俱增,每下一砣,都是对工匠手眼和身心的考验。

历时两年半,高27.5厘米、重240克的“痕都斯坦式青玉西番莲纹宝瓶”终于完美竣工。“截至目前,这件作品是国内同体量玉瓶中重量最轻的,比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薄胎玉瓶还薄。从24公斤变身为240克啊!”孔德珮说这话时,眼里在放光,那是一种匠人对技艺的自信之光,是对中华玉文化的自豪之光。的确,支撑他一路奋进而行的,恰是充满魅力的玉文化。

“君子比德于玉”

从玉雕手艺谈到玉文化,孔德珮有很多话要说。

“玉,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基因。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今,玉所携带的文化密码与华夏文明的进步相伴,且一脉相承,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孔德珮说,在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时期,和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时期,我们的先人相信玉能通神,玉是祭祀的神器,祭天、祭地、祭祖宗,由神巫专用,那是中华玉文化的早期,被称为“神玉”阶段;进入商周,玉成为王室权力与贵族身份的独特象征,玉文化发展进入“王玉”阶段;唐宋以降,尤其是宋代,玉器走向民间,普通人也可以佩玉了,且以佩玉为美,玉文化发展进入“民玉”阶段。

孔德珮说,对玉文化进行系统阐述和高度概括的是儒家。《礼记·聘义》记载,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说,玉的光泽温润象征仁、质地坚密象征智、有棱角而不伤人象征义、垂悬有序象征礼……在儒家思想中,玉始终与德紧密相联,所谓玉有十一德、玉有九德、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都是就此而言。儒家在个人修为方面要求“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往更高层面说,玉还包含“宁为玉碎”的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精神等文化内涵。总之,儒家的“修齐治平”都可与玉相关联。从古至今,在国人眼中,玉都是圣洁的象征,佩玉,不单是为了美,更是对个人品行的一种约束。

尽传承之责

与许多传统手工艺一样,玉器雕刻同样面临着“后继乏人”的问题。孔德珮说,当今社会充满浮躁,年轻人能抵挡外界诱惑的实在太少了,单就“静得下心神”这一条,就少有人能够做到。

玉器雕刻技艺严峻的传承形势,孔德珮看在眼里急在心中。2009年,他牵头成立了苏州玉石文化行业协会,并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校共同开设玉石设计与制作专业,目的是培养和发掘有潜质的年轻人进入玉雕行业。目前,该专业学生已从最初的20多人扩大到60多人。

“过去学手艺要么是父子相传,要么是师傅带徒弟。我家就是三代相传。如今,技艺传承的方式必须变革,职业化教育是个发展方向。”孔德珮说。

孔德珮认为,玉文化的传承,技艺只是针对少数人,而文化的认知和推广面对的是大众。“‘互联网+玉饰品DIY’,是孔府玉庄推出的新探索。”孔德珮拿出两块玉牌,记者看到两块玉牌上分别雕刻着龙和凤的图案。“这是一对准备结婚的年轻人定制的,龙凤呈祥啊,传统的吉祥文化。”如今的年轻人追求个性化,他们就因势利导之。比如各种神态的十二生肖,再配上个人的生辰八字或出生年月日,这种玉佩饰就足以彰显个性。他们还有“金镶玉”工艺供选,这寓意就更美好啦,金玉良缘嘛。年轻人在选择个性化定制时,本身就是对玉文化的认知和接受过程。

“我们希望搭上互联网技术和现代理念的快车,让中国传统玉文化浸润更多人的心田。作为孔家后人,我想努力尽一己之责。”孔德珮说。

(半月谈记者  张寒  张曦  高远至)

来源: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