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明王
藏西
十三世纪
高31.4厘米
合金铜 嵌红铜嵌银
――元代藏西不动明王像赏析
陈为
龘藏拍卖推出一尊非常精美的不动明王造像,受甲子先生之请,我有幸先暏此像尊容。其造像之精美,品相之完整,体量之高大,实为历年市场上所少见。看完之后令我心旌摇曳、惊叹不已。甲子先生嘱我撰文介绍,虽自知学识有限诚惶诚恐,但面对如此精美的佳作,心中却实有很多话想说,因而也很乐意与诸君一起分享,一起欣赏!
这是一尊元代西藏西部合金铜铸造的不动明王造像。不动明王,又称不动尊菩萨,其名号梵文为Acalanatha,藏文写作mi bskyod rdo rje,意为不动尊或无动尊,教界称为“不动明王”,亦谓之不动使者。“不动”,乃指慈悲心坚固,无可撼动,“明”者,乃智慧之光明,“王”者,驾驭一切现象者。
明王的梵语名称是 Vidyarajas,藏文作 rig pavi rgyal po ,又称作持明王、忿怒尊、威怒王,是象征密宗五方佛降伏嗔痴邪见法力的神秘之主。明王具有内明学识和包含在其经咒之内的神通法力,通常以五方佛及其胁侍的忿怒相身形出现。与五方佛对应,有五大明王,分别是对应中央大日如来的不动明王、对应东方不动佛的降三界明王、对应南方宝生佛的军荼利明王、对应西方阿弥陀佛的大威德明王和对应北方不空成就佛的金刚夜叉明王。
密教文献称,不动明王为大日如来的破除我执的化身,有时也作为五方佛中不动佛(阿閦佛)的忿怒相化身,在藏文无上瑜伽密的文献《如意轮总持经》中也被称作“如意轮总持”。不动明王的传承和流传十分广泛,因而其形象也颇为复杂多样。在藏密的传承中,大致有以下一些形象:
1、 跪姿像,其形象是右手高举利剑,左手持绢索,右腿弓立,左腿屈膝跪地。而跪姿像又有青不动明王和白不动明王之分,这两者形象基本相同,在唐卡绘画中比容易从身色上分辨出来,青不动明王身青蓝色,头发为黑色;白不动明王身色洁白,头发为火红色怒发。如果是金铜造像,原本的彩绘已无存,便难以分辨。其中青不动明王属萨迦派传承,而白不动明王除了萨迦派,觉囊派亦有修习。
2、 独尊站姿像。身色为深绿色或黑色,右手高举利剑,左手结期克印持绢索,左腿弓立,右腿伸直站立于莲花台上。这种形象的不动明王是由后弘初期来藏传法的阿底峡尊者带入西藏,也是阿底峡尊者所修本尊,又是噶当派四主神之一,在噶当派中传承极盛。
3、 带有十一位心子的站姿立像。其形象与噶当派传承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主尊周围有十一位心子随从护持。这一传承出自米扎瑜伽师(Mitrayogin)在12至13世纪编纂的《米扎百法》(Mitra brgya rtsa)曼荼罗集中。
4、 伟大蹙眉者(Chandamaharoshana),其为双身像,拥抱明妃,并有随从,主尊形象与跪姿青不动明王基本相同。
5、 释迦护所传的一面六臂红色双身像。
6、 萨迦派传承的四面四臂青色身站姿像。
7、 萨迦派传承的一面双臂四腿黑色身站姿像。
8、 大成就者祇多梨(Jetari)所传三面六臂黑色身站姿像。
9、 在坛城中出现的十种愤怒形象以及其他形象。
除此之外,不动明王的信仰,在日本等地的东密及台密内均极盛行,其造像又有多种形式,与藏传佛教造像差异颇多。
这尊精美的造像所表现的形象即上述之第二种,为噶当派所传承的形象。头戴三叶宝冠,正中冠叶两侧还有两个小巧的骷髅头装饰,火红的怒发由一小蛇系束,结成发髻高高耸起。U形的缯带随风而起,飘扬于两侧。耳上有扇形冠结,耳戴圆形耳珰,并垂承至肩。面容圆润,威猛霸气。弯眉如钩,眉间白毫如露珠状。双目圆睁,眼仁嵌红铜,显得烱烱有神。鼻梁短促挺阔,张口露齿,白银镶嵌的牙齿显得格外醒目,一排洁白的牙齿,尤其是嘴角的獠牙,将其威猛的气势表现的无以复加。下巴上火焰状的髭须连于两鬓,项上三道蚕节纹如佛陀之相好。
上身赤祼,胸前戴项圈,肩披帔帛,帔帛左侧绕臂飘扬于肩上,右侧由肩头自然垂落于身前。帔帛上錾刻有碎花装饰,艺术家用坚硬的铜将织物轻柔质感表现的十分逼真自然,随风飘扬的帔帛,也使整尊造像更为灵动,将主尊稳如泰山、不可动摇的形象衬托的更加强大伟岸。
一条长蛇宛如圣带自左肩斜披而下,长蛇绕过不动明王的身躯首尾缠绕扭结于身前。在藏传佛教里,蛇象征“贪”,这里以蛇作装饰即表示对“贪欲”的降伏,因而其手镯、脚环皆以蛇装饰。右手弯曲上扬持宝剑,此剑可以断除嗔怒慢三毒,左手持有能够禳除邪力作祟的套索并作期克印。
双腿右曲左伸呈弓步站立,腰围虎皮裙,皮裙刻画逼真,虎头搭于右腿,老虎爪子和腰带于腹下打结,自然垂落。老虎乃百兽之王,凶猛易怒,以虎皮为裙象征不动明王大无畏的精神以及对嗔怒的降伏。不动明王粗壮的双腿,踩踏在印度教的二臂象鼻天身上,象征其对外道的降伏。
莲座上小下大,显得稳重大方。上下缘各有一串饱满圆润的联珠纹,下方为仰覆束腰莲瓣,莲瓣双重层迭,上下莲瓣两两相对,排列工整。花瓣尖微略上翘,瓣面宽阔厚实。
这尊造像的一些特征,诸如面庞圆润,表情威而不怒,四肢短粗,不鎏金以及细腻温润的合金铜材质,这些表明这尊佛像产自西藏西部,也就是古格王国统治下的疆域。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非常浓郁的尼泊尔艺术的因素,这与此前藏西造像的风格迥然不同。在13至14世纪时,随着克什米尔佛教艺术在本土的消亡,其对藏西地区影响也逐渐消失殆尽。域外能够影响藏西佛教造像艺术的风格仅剩尼泊尔一支,其对西藏佛教艺术的影响逐渐增强,很快近乎垄断式地影响着西藏各个地区,也包括西藏西部,从而使西藏各个地区的造像都展现出尼泊尔艺术风貌,这尊造像即是这一时代艺术风格变迁背景下的产物。而且是这种变迁初期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通过对比一些馆藏和私人收藏的同类作品,这尊不动明王毫无疑问是同类作品中的翘楚之作。
图1、国内著名收藏家夏明先生收藏的不动明王,高23.5厘米。(《东去西来:11-14世纪藏传金铜佛像精品展》,55页)
图2、故宫博物院藏,高22厘米,(《图像与风格:故宫藏传佛教造像下》,546页)
图3、大昭寺祖拉康藏,高18.5厘米,(冯·施罗德,《Buddhist Sculptures In Tibet-Volume2》,图版291B,1113页)
就我所查阅到的资料来看:图1,是历年市场所见、私人收藏中最为精美的一尊不动明王。图2,是故宫博物院目前所公布资料中最精美的一尊,代表了国内馆藏的最高水平。图3,是施罗德出版的图录中最精美的一尊,代表了藏区寺庙收藏的最高水平。
与这三尊精美的不动明王相比,龘藏这尊高达31.4厘米,体量之大是这三尊远远不及的。再来对比莲座上的一个细节,这三尊皆只在莲座上缘饰联珠纹,而龘藏这尊在莲座下缘还有落地联珠。并且联珠纹珠圆玉润,粒粒可数,其它三尊联珠处理较为简单、交待不清,龘藏这尊工艺之精细,制作之精良要比图2图3略胜一筹。
龘藏这尊眼睛嵌红铜,牙齿嵌白银,使不动明王的形象极为生动传神。图1图2和图3,造像面部有残存的泥金彩绘,我没有近距离观查过,不过就公布的文字和图录来看应该是没有镶嵌,文字描述仅提及镶嵌绿松石。就这一点而言龘藏这尊又胜一筹。
当然,这三尊也都是公私收藏中的顶级作品,也都有着各自的独特之处,如图1帔帛的表现很有特点,左右两足下各踩踏一个外道,左足下所踩者应是象鼻天的明妃。图2,头顶有化佛,且而年代可能要稍早一点。图3、耳珰嵌绿松石,足下踩踏象鼻天作挣扎状,显得略微生动一点。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龘藏这尊不动明王,与这三尊顶级作品放在一起,毫不逊色,优胜之处十分明显。与汉地佛教尤其是日本佛教造像不同,西藏的佛教艺术作品中不动明王经常是作为胁侍护法,只有很少的作品将不动明王作为主尊来表现,因此流传下的单尊造像作品数量不多,精品更是凤毛麟角,龘藏这尊不动明王造像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
析赏佛教造艺术,最终还是应该回归到佛教的本原上来。这尊精美的不动明王造像以十分生动的视觉形象,警醒世人,要守住慈悲的本怀,让此初心坚如磐石,不可动摇;让智慧的光明照遍大千世界,扫除一切我执愚暗,一切贪嗔痴邪念,如此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也将变成极乐净土。
(此文首次发表现于龘藏汇,2016.0.17 https://mp.weixin.qq.com/s/LbmSSmhXV6uTqDo-EU1OVA;曾在大象视界等网络媒体转载)
上一篇:阿旺楚臣生平及铜像赏析
下一篇:瓷中小品,清风明月